用户名: 密码:
中国婴幼儿教育网

走出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误区

2009-05-15 23:11:08 作者:不详 来源:互联网 [我要提问] 我要评论 [推荐] [收藏]


    幼儿园环境创设是一个由来以久的"老"话题,我们广大的幼儿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都在从不同的理解角度重视环境创设,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当然,也有不少的困惑,存在一些误区,因此,从这一点看,幼儿园环境创设又永远是个新话题。正因为如此,《纲要》在有关内容中高度强调了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有关问题,其针对性非常强,对幼儿园进行有关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要求。
  一.《纲要》强调了以终身教育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的广义环境--要求及帮助我们从更高的角度去理解环境的含义
  (一)广义环境观认为,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它既包括人的要素,又包括物的要素;既包括幼儿园内的小环境,又包括与幼儿园教育相关的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的大环境。新《纲要》正是将幼儿园教育置身与终身教育的大范围中,用大教育观来界定幼儿园环境的。
  (二)《纲要》的表述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更广的理解),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同时,《纲要》是从幼儿园园内环境和园外与幼儿园相关环境两个方面去谈的。并突出了"创设"和"利用"。
  (三)对环境创设含义理解的误区
主要是对物质环境创设含义的理解失之过窄,以及将精神环境创设和物质环境创设的关系分割开来,表现在:
  1. 将幼儿园环境创设主要理解为物质环境的创设,忽视或分割了精神与物质环境创设的关系。
物质环境的创设固然重要,由于它具备其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因此对教师来讲,认为很容易被接受和掌握。符合幼儿需要的物质环境应该是丰富多彩,能激发孩子愉悦的情感,觉得温馨 、有安全感。如果幼儿园及活动室里四壁空空,缺乏幼儿活动材料,孩子无所事事,感觉冰冷生硬,无安全感,则会产生厌园的情感,并导致幼儿的被动活动(无环境、材料,更多的时候由教师按自己的意愿组织)。反之,环境、材料丰富,但教师不能营造对幼儿具有激励作用的良好的人际环境和精神氛围,孩子同样没有归属感。
  2. 将幼儿园环境创设主要理解为空间的布置、设施设备的提供,而没有包含材料,特别是幼儿活动的材料;
  3. 将幼儿园园内环境创设主要理解为班级环境的创设;
  4. 将班级环境创设主要理解为墙饰;
  5. 将墙饰主要理解为主(大)墙饰。
  这种理解带来的偏差,从有的幼儿园制定的导向性检查标准的中可看到、从教师们把主要精力花在某一个方面上也可看到。
  《纲要》不但强调广义的环境(包含了多个方面),同时也强调了环境中各部分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纲要》强调了无论各种环境,应是能满足孩子多方面需要的,能使他们获得经验的--要求及帮助我们理解"为谁创设环境,创设什么样的环境"
  (一)《纲要》的表述为--"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二)理解及实践误区
  1.不重视甚至忽视幼儿生理的健康:设施设备的高矮、活动用具及材料的大小、安全性问题(用细绳挂在脖子上的标记牌;有刺的植物摆在幼儿活动的区域;对空气有污染的植物摆在卧室)等
  2.根据教师自我的需要考虑环境创设?我觉得这样好看",或"这样不好看";"小鸭子应画的逼真";"卡通画不规范",而没有考虑孩子的提议及感受
  3. 环境的创设主要从教师的角度去思考,即便谈幼儿的需要,都有一  种走形式的感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盲目模仿,追求时髦。出去参观学习,只注意别人有什么新活动区、新材料(也主要是看数量和摆设)有什么与自己不同的墙饰,,而非领悟其道理,遵循的什么原理,是否符合本园本班的实际情况,是否满足幼儿的需要,特别是本园、本班幼儿的需要及多种需要,对幼儿的发展是否有价值,回来后一般有的反应是立刻照搬效仿。
  ★ 作摆设。做装饰用:表示民风民俗的竹筲箕、民族包都高高挂在墙上,让想玩一玩竹筲箕,背一背民族包的孩子望硬脖子;环境的创设是为了应付各种相关的检查。有些幼儿园材料也有,但不去让幼儿有效地利用,而是怕孩子损坏;或供参观者、领导检查;分等评级时加分用,以此证明本园、本班是有这些东西的。
  (三)怎样才是满足幼儿需要的环境?具体说环境创设的内容源泉来源于哪里?一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孩子自己表现出来的探索兴趣、经验、作品。例如:活动室角落的"问题树";户外的"蒙古娃娃家";墙饰上的"鞋树";"我们设计制作的标记"等。
  2. 各种有益的活动内容--与近期相关的活动:例如,"春季活动区"(综合的:几个领域的内容);分布在园外、园内、班级各个地方的“我们的标记”。
    三、《纲要》强调了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各种活动--体现了尊重幼儿权利、尊重教师的创造(引导、支持的创造),尊重幼儿在学习特点、发展水平、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等理念与观点。这是要求和帮助我们理解"怎样创设幼儿园的环境"问题
  (一)《纲要》的表述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
  《纲要》在这里专门用了"引发"和"支持"两个词汇,"引发"--顾名思义,是引起和触发、激发的意思,这里即有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有教师的正确的指导作用。"支持"--从精神上体现了一种鼓励,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也从物质上体现了为幼儿提供条件,并尊重幼儿的选择。孩子的探索活动往往由问题引起,而这些问题常常与环境和操作材料密切相关。孩子对周围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有不少是由于自身的发展需要而自发产生的,这种产生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他们的主体意识,但由于孩子年幼、知识经验的贫乏,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这些引导有时可能在孩子问题出现之初,也有可能在孩子提出疑问的过程中,甚至在孩子解决问题的结束时。但无论是哪一个阶段,都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与探索活动密切相关的环境及操作材料。所以在幼儿自由探索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探索情况及时创设环境、提供相关材料。
  实例一:
  放大镜等工具性材料奶峁?-源于孩子看不清"一片片羽毛是什么样的东西组成的"--用提供的工具观察-→想比较-→"画"下来-→为科学发现区提供记录工具(打破区域材料的内容)-→观察记录的过程中产生的用羽毛制作画-→提供各种工具及辅助材料-→引出羽毛还可以有很多用途-→张贴到墙上交流(成为有意义的墙饰)
  实例二:
  玩的时候才发现今天某个伙伴没到(觉得该小朋友最适合扮演某个角色)-→引出"早应该知道"、"他怎么了?"等关心的情感-→产生"应该有一个我们自己的(而不是给家长用的接送卡)出勤卡" -→孩子自己设计"出勤卡" -→提供各种材料-→"小墙饰"产生-→每天吸引孩子关心-→最后养成习惯
  实例三:
  在哪里玩棒偶?-→想随意地插-→激发孩子自己发现风琴背面可利用(不用风琴时)-→旧草席可随意插
  以上实例带给我们许多的思索:孩子的主体性,教师的善于发现和引导及支持,创设环境和材料范围的扩展等问题。
相关热词搜索:环境创设
0
顶一下
0
踩一下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网站首页 | 产品展示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在线问答

幼师群:42575230  54118754  |  园长群:107615813 | 经销商群:107617312 |  妈妈群:107616762 |  幼教公司群:121128490

在线咨询: 点击咨询
QQ:23419676 点击咨询
QQ:835226297 点击咨询
QQ:420675791 点击咨询
QQ:335163768 点击咨询
QQ:361206426 注: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若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学前谷-中国婴幼儿教育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1032079号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