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中国婴幼儿教育网

促进特殊儿童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

2009-12-31 21:10:26 作者:佚名 来源: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小学 [我要提问] 我要评论 [推荐] [收藏]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倡导教育要“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发展”。但教育实践中,教学内容的统一、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以及学生人数的众多等教育现实却往往让教育只能面对“大多数”,而忽视了学生中特殊的一部分。
    这部分学生因为其特殊性往往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基于这样的现状,我校根据二期课改要求,提出了“关注‘特殊儿童’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转化“特殊儿童”,使教育的关注点面向每一位学生,从而达到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特殊儿童”其实是有“特殊需要”的学生
    在一般教师的心目中,但凡学生所表现出的行为违反了教师所限定的一套行为规范准则,行为异于班中大多数乖巧的孩子,就被看成是“特殊儿童”。一般有这样一些类型:课堂上好动、不静心,思维专注的时间较短,影响其他学生听课效率,影响教师上课情绪;较易亢奋,在群体中往往会作出幅度较大、异于常人且不易控制的行为,造成伤人、伤己的后果;极有自己的主见,常常质疑教师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想法,且不易说服等。
    教师所认为的“特殊儿童”是否是特殊儿童,究竟什么样的儿童才能称为特殊儿童?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着眼点。可以依医学的观点,从病因分析上来确定谁是特殊儿童;可以依机体上或心理上的特质来区分谁是特殊儿童。但从教育的观点看,并不是所有在机体上或心理上呈现“特殊”特质的儿童皆可称作特殊儿童。特殊儿童之所以特殊,是就其学习需要的特殊性而言。例如,一个儿童智能特别低下,无论如何也赶不上教师在班级教学中的进度;他在学习上有特殊的需要,需要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上给予个别的考虑,那么,他就是教育上所谓的特殊儿童。所以有的学者就把特殊儿童视为“有特殊需要的学习者”。
在教育上为了明确地确定谁是“有特殊需要的学习者”,有必要完整地、精确地把握特殊儿童的概念。台湾心理学家郭为藩为特殊儿童作如下定义:特殊儿童系指由于某些生理的、心理的或社会的障碍,使其无法从一般的教育环境获得良好的适应与学习效果,而需藉着教育上的特殊扶助来充分发展其潜能的儿童。美国著名的特殊教育学者柯克(Kirk)对特殊儿童的定义是:在心智特质、感觉能力、神经动作或生理特质、社会行为和沟通能力方面,偏离一般或常态儿童,或具有多重障碍的儿童。而这样偏离的情形,得靠学校教育设施的调整、或特殊教育服务的提供,才可发展其最大潜能的程度。
    二、“特殊儿童”教育难的原因分析
    1、不尊重儿童,摆不准教师的位置
    许多教师至今仍抱着“师道尊严”不放,认为学生就该好好听老师的话,服从教师,而不必有太多的自我意识和个性。认为儿童是未成年人,是需要老师教育的,从未真正把他们当成一个“人”来看待,却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俯视儿童,轻视儿童;从未意识到学生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个性,有想法,有脾气;更未意识到学生是“进行时”、“未来时”,是不成熟的“人”,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人”,这就更需要我们加倍地呵护、小心地引导;教师还未意识到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没有任何权力责骂、训斥,或无情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也正是这样的不尊重,让学生打心眼里排斥你、逆反你,试想,一个总是不尊重学生的教师除了让学生自尊受损以外,还能有什么样的教育效果呢?
    2、不了解儿童,教育手法单一而僵化
    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教育本质上是尊重差异的美,他们习惯了整齐划一、一呼百应,一旦有学生特性鲜明些、教育过程费劲些,就如临大敌,觉得此人“特殊”,却不知差异是正常的,整齐划一才是不正常的!而一旦出现了所谓的“特殊儿童”后,教师不是去深入地了解发生问题的原因,不去寻找问题的症结,而是急于吓唬、压制、孤立,却从未想过这样的教育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很少有心灵的沟通,教师在孩子的心目中很少取得过认同感,这样的两个“绝缘体”似的教育主体,能产生多少教育效果呢?更未想过这样毫无针对性的教育意义何在?
    三、“特殊儿童”教育的策略
    1、转变教育理念
    所谓“特殊儿童”就是一些个性较为鲜明、较为顽劣、儿童特性显著的孩子。他们不过就是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听话,难教一些、易于反复,但他们仍然是正常的儿童。如果我们把他们看成是“特殊儿童”,并把这一定性向学生、家长、任课教师扩散,“特殊儿童”的身份就牢牢地套在了他的头上,同学们会因为他的特殊而疏远他,使他游离在集体之外。我们只有不把他们看成是“特殊儿童”,承认儿童之间的差异性,并放在集体中进行教育,他们才有进步。
    既不能因为屡见不鲜、心生厌烦而视而不见,因为这样只会助长这位学生的坏习惯,也会让其他学生觉得这是可以做的事情,是老师不会管的;也不能因为该生屡屡犯错,就心生厌恶,甚至恶语相向。对于他们,我们就要平等相待,犯了错,就该教育;有闪光点,就该表扬。既不能不闻不问,也不能特殊对待:或批评得一无是处,或表扬得夸大其词。让这些孩子觉得他们就是集体中的一份子,一个普通成员,对大家的要求也是对他的要求,他也负有对集体的责任。
    2、形成研究系统
    (1)建立“个案”,全面了解情况
    当一个孩子表现出较为特殊的行为时,我们不一定要急着做出处理。每一个儿童特殊行为的背后必然有着特殊的原因,原因往往有很多方面:有家庭教育的原因、有学生自身性格造成的原因、有低幼教育缺失造成的因素,甚至可能是教师自身教育的失当所造成的……即使是家庭教育的原因造成了孩子的特殊行为,也有很多不同情况:有的是长辈过于溺爱,有的是家庭教育过于严苛,有的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有的成因可能还不止一种。所以,面对这些孩子做出的特殊行为立刻进行处理,得出“这是一个特殊学生”的结论,都是草率的、效果不佳的。只有在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再做出恰当的结论,采取得当的教育手段。
情况的了解可以从几方面入手:
    (A)全面了解该生以往的情况。向以往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学生全面了解,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各方面情况,而不要出现学习问题就了解学习情况,出现习惯问题就只了解习惯情况。在了解情况的过程中,既不要把他人的观点变成自己的判断,也不要凭着一些了解就急于对一个孩子做出判断。
   (B)进行科学的心理测试。通过设计科学的心理测试卷,全面、科学地测试学生全方面的情况。通过科学的数据及数据的分析,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判断该生行为习惯、学习状况、心理表现等诸方面的情况,从而,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判断他做出特殊行为的原因,以及避免的方式。
   (C)建立“个案”,动态地了解情况。在全面了解了情况后,教师必然会采取一些教育方式,这些方式是否有效?是否有针对性?在教育的过程中,该生出现了哪些反复?这些情况都需要做记载,一边在教育的过程中及时修整,使教育更有成效。
   (2)成立“特殊学生”研究共同体
    每班学科教师在班主任牵头下,定期进行个案学生的研究交流会,从各个层面、各个学科的角度,商量、探讨对其教育方式及教育效果的交流,定出教育、教学措施,从而达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成效。级部内建立年级特殊学生档案集,利用班主任例会进行特殊学生教育交流会,交流体会、经验,以推广,交流困惑、问题,群策群力。
   (3)跟踪诊断,调整策略
    对个案学生的研究,研究共同体可每月定期交流,交流一月内所采取措施的成效,对无成效或成效不大的措施进行调整;交流学生一月内的变化,对学生进行再次诊断,提出新的策略。在不断的调整中使教育措施始终贴合学生实际的、不断变化的情况。
   (4)充分发挥家长作用
    家长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个案研究要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使家校对个案学生的教育形成合力。可采用家庭个案研究记载本的形式,把研究共同体希望家庭配合的内容在记载本上告知,再由家长把配合措施及学生表现一一记载。还可定期由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与家长碰面,以切实沟通个案研究学生的近况,从而使研究更具实效性。
    3、拥有爱心智慧
    爱心和智慧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两个要素。只有有了爱心,才能以赏识、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在爱的基础上,还要拥有教育的智慧:宽严有度、因材施教、收放自如、点到为止……只有懂得教育的原理,掌握了教育的分寸,凭着爱心和智慧才能在学生心中扎下教育的根,结出育人的果。
   (1)要给人指路:当学生犯了错,尤其是屡教不改、屡屡犯错时,教师往往会勃然大怒,狠狠训斥一番。这样做的结果,除了让学生觉得羞愧、让教师感到痛快外,并没有起到任何教育效果。学生犯了错,出现了行为的偏差,教师更应该在了解了缘由后,告知他该怎么做才能避免犯错,然后督促他执行。这里面有一个心理学规律,那就是:他越觉得行动方便,就越愿意这样行动。教师对学生的指责并不能让学生知道他该怎么做,所以是无效的;而你对他行动的指导才能让他知道该如何避免不当的行为,他当然愿意尝试。
    (2)善用集体力量:教育家马卡连柯最大的法宝就是“集体”,他认为:全部教育过程应该在“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的原则下进行的。我们首先要努力建立一个真正的集体——真正的学习与生活的共同体,一个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休戚与共的共同体。让每一个学生在这样的集体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影响。让落后的、特殊的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集体的无微不至的帮助,让特殊的孩子自己感觉到我要进步,我要赶上集体的步伐,唤起他自我教育的动力!
   (3)要等待花开:一个所谓“特殊儿童”的成因是复杂的,要改变他,使其个性更完善,需要时间、需要精力、需要心血的浇灌,更需要耐心!我们要坚信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无限潜能,我们要坚信教育能创造奇迹,我们更要意识到奇迹需要时间的哺育,需要一个等待的过程。正像大仲马所说的那样“在等待和希望中包含着人类最深刻的智慧”,只有有了耐心,我们才会觉得学生的反复是正常的,才会不断调整教育方式,永不放弃;只有有了耐心,我们才会无怨无悔的在一个孩子身上倾注无数心血,从而创造奇迹!
0
顶一下
0
踩一下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网站首页 | 产品展示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在线问答

幼师群:42575230  54118754  |  园长群:107615813 | 经销商群:107617312 |  妈妈群:107616762 |  幼教公司群:121128490

在线咨询: 点击咨询
QQ:23419676 点击咨询
QQ:835226297 点击咨询
QQ:420675791 点击咨询
QQ:335163768 点击咨询
QQ:361206426 注: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若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学前谷-中国婴幼儿教育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1032079号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