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中国婴幼儿教育网

幼儿数学操作材料的选择与投放研究

2010-03-03 06:49:44 作者:张玮萍/万利华/宋月莉 来源:浦东新区潼江幼儿园 [我要提问] 我要评论 [推荐] [收藏]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数学学习活动是幼儿获得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发展数学能力,养成良好数学心理品质的过程。 目前,幼儿园数学活动按集体活动——分组操作——游戏三个环节组织实施,以小组活动形式投放较多的幼儿数学操作材料,活动后的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因此,目前的数学活动在幼儿数学操作材料投放上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当幼儿分散到各小组活动后教师不可能同时观察、指导到每位幼儿的活动过程,对活动效果不能准确地掌握,评估会出现相当程度的偏差,幼儿数学操作材料的选择就不能按每个幼儿最近发展区适切地进行。同时,数学活动形式单一,操作活动仅是巩固新授知识而不是通过操作活动来探究体验、感知数学知识。另外,教师重幼儿知识掌握轻能力的培养,重结果轻过程。因此,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必须系统有序地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在体验性、探究性、选择性的操作活动中与材料发生交互作用,学会学习。并运用数教育评价手段全面、清楚、客观地了解每位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思维过程,给予幼儿适度的帮助,开发幼儿的潜能。 因此,通过研究,我们提出了适合幼儿年龄特征、能力特点的幼儿数学操作材料选择与投放的原则、内容、方法、序列,以及数教育评价标准。以提高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幼儿的思维能力,培养其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 采用教育实验法
   (一) 实验对象: 本园大、中、小三个年龄班中,各抽取一个班级,并在平行班中进行实验对照。经过实验前测,发现对照班与实验班幼儿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无显著差异。
   (二) 实验时间: 1997年12月——1999年8月
   (三) 实验阶段: 准备阶段:1997、12~1998、2 实施阶段:1998、3~1999、6 总结阶段:1999、7~1999、8
     三、研究实施:
    (一) 幼儿数学操作材料的选择与投放 幼儿数学操作材料是活动中幼儿操作、摆弄的实物性、图片性、符号性的材料,它是帮助幼儿系统地建构数学知识及诱发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工具,是促使外部物质动作逐步进化到内部概念化动作的物质支柱。幼儿在适当的正规途径与非正规途径中,通过不断地摆弄操作,逐渐掌握数概念,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我们幼儿园开展幼儿数学操作材料的选择与投放的研究,主要从选择与投放的目标、原则、内容、方法、形式和手段等几方面进行。
    1、幼儿数学操作材料选择与投放的目标: 以《幼儿园工作规程》为依据,结合本课题的特点,提出了幼儿数学操作材料选择与投放的目标为: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主动获取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发展数学能力,养成良好数学心理品质,培养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幼儿数学操作材料选择与投放的原则:
   (1) 趣味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探索活动常常发端于对探索对象的兴趣上,这种兴趣越浓,幼儿探索活动就越持久。
    A、幼儿数学操作材料外观的趣味性:让幼儿一看就喜欢,乐于主动探索。
    B、幼儿数学操作材料内容的趣味性:可出现一定的情节内容,如“登山棋”。
    C、幼儿数学操作材料使用方式的趣味性:能让幼儿做做玩玩、娱乐探索。 
   (2)适切性原则: 幼儿数学操作材料的难易适合幼儿认知和思维特点。在选择操作材料时,我们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依据上次活动的评价结果,投放的内容含有一定的知识难点、智力难度,并符合且稍高于幼儿生活经验、认知水平,能激起幼儿旧有知识和新的认识任务之间的矛盾,激发幼儿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3)可操作性原则: 作为操作客体的材料,其性质及特点如何,直接关系着操作的效果。因此,我们在选择操作材料时,不仅选择适合于幼儿观察,更选择有利于幼儿多种感官的感知,利于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来发现其中蕴涵的科学知识及简单原理的操作材料,促进思维发展。另外,保证幼儿每次的操作活动时间,让幼儿感知、发现、概括、推理,来达到教学目的。
   (4)有序性原则: 我们以小步递进的形式选择与投放由易到难的幼儿数学操作材料。 A、 小组与小组之间幼儿操作材料的有序性。 
    B、因人而异,为不同能力的幼儿学习同一内容而提供不同难易程度的材料。幼儿因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明显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难易不同的操作材料。如“图形接龙”游戏,我们提供了三组图形、颜色、数字标记,要求幼儿
   (a)按图形相同接龙;
   (b)按图形、颜色相同接龙;
   (c)按图形、颜色、算式题答案相同接龙。这三种材料一组比一组难,就适宜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来操作。
     C、紧扣教育目标,提供多层次的操作材料。 操作材料的提供既要紧扣教育目标,又要丰富多彩、形式各异。例如在认识“梯形”的活动中,活动的目的是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依据这一目标,我们提供了几种材料:
   (a)小棍(用来拼搭梯形,帮助幼儿体验梯形的外部特征,体验变梯形的多种途径);
   (b)各种几何图形(让幼儿通过剪一剪,折一折感受各种几何图形如何变梯形);
   (c)各种几何图形组成的房子、树等形象,让幼儿给其中的梯形画轮廓(帮助幼儿感知梯形的多种变化)。虽然这几种材料各不相同,操作方法及作用也不完全一样,但都是紧紧扣住活动目标。这样既可以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又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巩固幼儿的习得。
    3、幼儿数学操作材料选择与投放的内容。
   (1) 体验性材料:让幼儿在体验中感知数学知识,促幼儿思维能力的提高。 
   (2) 选择性材料:根据幼儿能力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进行操作。
   (3) 探究性材料:让幼儿在探究中主动建构数概念。
    4、幼儿数学操作材料选择与投放的方法。
   (1) 有序性和随机性相结合: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对不同难易程度的操作材料作有序地安排,并且在活动中根据幼儿掌握情况,对材料作适时的安排。
   (2) 限制性和非限制性相结合:在活动中,提供幼儿必须操作的材料和可自由选择的操作材料。
   (3) 单一性和综合性相结合:在活动中,既提供体现一种性质和促进某种思维发展的材料,又提供体现多种性质和促进多种思维发展的材料。 5、 幼儿数学操作材料选择与投放的形式和手段。 在每次幼儿数学操作活动中,我们选择与投放复习性、新授性、预习性的操作材料。根据小中大各年龄段幼儿对数概念掌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投入实物性和图片性的操作材料。为小班幼儿多投放具体形象、色彩鲜艳的实物操作材料,为中班幼儿既投放实物操作材料又投放图片性的操作材料,而对大班幼儿则多投放图片性、符号性的操作材料。
    6、引导幼儿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操作材料去操作。 材料选择投放后,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幼儿去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材料去操作。为了便于幼儿了解每种操作材料的难易,我们用空间方位、场地安排的暗示性和操作材料、用具投放的标记性来表示。如投放操作材料的篮子颜色、操作材料上标上一颗星、二颗星、三颗星,或不同的区域显示,鼓励幼儿在单位时间内操作材料的份数越多越好,并提高单位时间内操作质量,提高有效性。规定每个幼儿每天新授内容和上次活动所授内容是每个幼儿必做的,而根据评价结果投放的上二次学习内容是做了二次还不会做的幼儿必做的,教师在墙上贴上这些幼儿的学号(大班)或自己的标记(中、小班),这些幼儿一看便明白我还要不要做。而难度系数最大的操作材料是为能力强的幼儿提供的。当其它操作材料都操作以后就可以操作最难的材料,这样就为能力强的幼儿在单位时间内创设更多的学习机会,使之能吃饱,教师也少给他们一些指导。反之能力弱的幼儿也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材料,相对做的材料的数量比能力强的幼儿少,使之能吃得了,教师则多给他们一些指导。
   (二)运用数教育评价的手段促操作活动质量的提高。 数教育目标的实施是一个连续的螺旋式上升和有序层次发展的过程。通过对幼儿数学活动的评价,对保证数教育的质量至关重要。我们将评价的指导思想从“追求幼儿学会数理知识”转到“重视幼儿数学思维发展”,使评价由注重总结性评价转向注重形成性评价。同时注意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发展与全体发展相结合。当幼儿分散到各小组活动后,教师不可能同时观察指导到每个幼儿的活动过程,掌握幼儿的活动效果,因此在组织活动前要考虑以什么方式让幼儿把自己的活动结果、思维方式保留下来,这就需要相应的评价方法来检测幼儿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次活动的选材,多种难易程度不同操作材料的投放量,了解每个幼儿掌握情况等获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1、对幼儿数学认知水平的评价:
   (1) 师测:即幼儿在自己操作材料的后面写上学号(大班)或标记(中小班),便于教师课后检测。我们设计了《幼儿操作情况登记表》和《教师汇总表》,上面清晰地反映出每一次操作材料投放的名称、小样、幼儿操作情况、难度系数测定。
   (2) 互测:即幼儿间的相互检测。操作活动时幼儿可两两或多人在一起,你出题我做,我出题你做,一方面让幼儿做小老师,检测别人是否正确,另一方面也使幼儿巩固验证所学知识。
   (3) 自测:即幼儿将操作结果与教师提供的正确答案相比较来评价自己的活动情况。 
    2、对幼儿思维能力的评价:
   (1)思维过程:
    A、观察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分组操作时,注意观察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通过什么途径,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鼓励幼儿大胆探索,独立思考。
    B、多观察当天新授内容:由于操作材料中经常采用新旧内容相结合的形式,对于新授内容幼儿往往会有陌生感,因此要特别关注幼儿在操作新授内容时的情况,给予有效的帮助与指导。
   (2)对幼儿分析、综合、比较、推理和抽象概括能力的评价。
    3、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学习习惯习得的评价。
    四、研究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对90名被实验者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的敏捷性、求异性能力;学习的迁移能力 ;质疑、解疑能力等作了多次测查,其结果统计见下表。 实验班与对照班幼儿分组操作中的表

  动手操作能力 思维的敏捷性、求异性 学习迁移能力 质疑解疑能力
实验班幼儿 77.5% 81.7% 78.9%  69.3%
 对照班幼儿 23.7% 22.5% 19.2% 20.5%
由表可见,实验班幼儿在分组操作中动手操作能力明显增强,在操作中能看图示解决新问题,学会学习,会提出各种有价值的问题,如排序中的先排鸡还是先排蛋等。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应提高,在操作中幼儿思维敏捷,一次活动最多的幼儿要操作5~7种操作材料,并且能用几种操作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这说明,通过幼儿数学操作材料的选择与投放,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提高了思维能力,学会了学习,非智力因素也同时得以培养。
    五、研究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在幼儿数学活动中有选择地投放幼儿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主动地去探究、发现、验证知识,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知识的增长、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同时运用数教育评价,使教师清楚地了解每个孩子所操作材料的质量,使教师能对每个孩子给予适切、适度、适量地帮助,为下次活动的材料投放提供了依据,通过幼儿数学操作材料的选择与投放,其效果表现为:
   (一) 教育效果:
    1、幼儿兴趣广泛,性格活泼开朗。 通过幼儿操作材料的选择与投放,使幼儿在操作中更能多方面表现自己,激发孩子更广泛的兴趣。他们对动手操作兴趣浓厚,常常在非正规途径中以积极、主动、自信的态度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到实验角、操作角、音乐角等角落中去摆弄操作。同时对自然、社会、科学知识等也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喜欢进行“会变的颜色”、“磨擦起电”等科学小实验,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活泼开朗的性格,乐于交往,主动帮助别人。汤吕明等幼儿在市、区“看图讲故事”、“小青娃故事比赛”、“迎新世纪绘画比赛”、“六一运动会”上分获等第奖。
    2、幼儿独立性强,创造力萌发。 通过幼儿数学操作材料的选择与投放,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促进独立性发展。幼儿会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操作材料去操作。他们遇事会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并大胆地创造尝试。如看图分类,幼儿会根据图中多种明显的乃至不明显的不同进行分类。幼儿在活动中并不要老师教他如何玩,而是自己先想想,先试试,遇到问题再让老师点拨一下,而且能根据操作规则玩出更多的方法,常常会听到孩子们争论着各自不同的操作方法。同时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也日趋良好,表现出能专注定心地投入操作活动,能整洁、有序的整理、收拾、摆放操作材料。
    3、幼儿数学操作材料的选择与投放使教师与幼儿在教育过程中做到双重统一。 我们针对不同的幼儿、不同的学习内容有序地选择与投放趣味性、操作性强,适合不同能力层次幼儿的操作材料。采用不同的操作模式,一方面引导幼儿主动地模仿、改进、探究、协作,有利于最大可能地调动幼儿动手操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性,又有利于保证幼儿操作活动的正确、合理、有序地进行。另一方面,迫使教师完整地把握幼儿学习过程,科学地设计教育活动,提高指导效率。而且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准确灵活地、小步递进地为幼儿提供多类操作材料以适应不同幼儿的发展变化,使自发性的操作探究转化为自觉性的操作学习。在群体协作操作中,幼儿能互相竞争、互相促进、互相支持、互相激励,也使幼儿在团体动力的推动下主动学习。
   (二) 幼儿园工作效果: 开展幼儿数学操作材料的选择与投放的研究,“激活”了幼儿教育,促进师资素质的提高。幼儿园开展幼儿数学操作材料选择与投放的研究,其中不少内容与幼儿园其它领域相吻合。如:数思维过程的讲述与语言领域,数游戏与音乐、体育领域,数概念与常识领域等。整个课题研究的成果辐射于幼儿园的语言、音乐、常识、美术、图画、游戏等活动中,提高了教育质量。幼儿园传统教育往往局限于已有的课程知识的传授,偏重于专门的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设计投放了大量的操作材料,提出了材料选择和材料投放的四大原则,强调孩子主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注意材料与孩子之间的交互作用,重视孩子的主动探索。注重在“参与”、“实践”、“操作”、“思维”中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习得数知识。在课题研究中,受教育者是幼儿,具体承担者、组织者、实施者、设计者是教师。教师要承担研究任务,实施研究计划首先必须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在研究中,要求教师要翻阅大量理论书籍,并不断设计、思考,反复推敲,不断总结,才能实现研究目标。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幼儿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同时也使每位教师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 社会效果: 开展“幼儿数学操作材料的选择与投放”的研究,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幼儿主动获得数知识,发展数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由于学校教育牵动着家庭、社区,影响着家庭生活,因此家里出现了专门的游戏操作角。双休日结合社区活动开展了“材料选择与投放价值”的咨询活动。这样,幼儿园开展课题研究,不仅发展幼儿,而且也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促进了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六、 启示: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问题,剖析这些问题,也能获得一些启示。
   (一) 操作活动与言语学习的统一问题。 在强调操作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言语学习,言语学习是幼儿学习过程中两种必备方式之一,言语对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知识增长的作用是操作学习无法代替的。没有言语学习,幼儿的思维就很难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幼儿的学习本身也离不开长期滞留的直接经验水平。实际上,操作学习过程本身也离不开语言的指导,语言的参与能提高操作学习效果。因此,在操作学习中,绝不能忽视言语学习,相反,我们应该把言语学习与操作学习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 教育主体与学习主体的统一问题。 应在保证充分发挥幼儿操作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基础上,灵活处理教育主体与学习主体的关系。教师应将重点从指导性操作转向幼儿的主体操作。通过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获得信息,提高指导策略。操作学习中,教师的主体性应体现在操作材料的提供、操作情境的创设及灵活机智的指导方法等方面。
   (三) 操作的灵活性与规范性的统一问题。 应在充分发挥幼儿操作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创性的同时,明确操作活动的规范。一方面,由于操作学习的开放性,学习过程依赖一定外部规范的支持。如果因强调幼儿主动性、首创性的培养而在其操作过程中不予以适时的约束,也不予以适当的规范,可能会使操作活动偏离原来的目标,使整个学习环境失去正常的秩序。另一方面,由于操作活动对操作材料的依存性,学习过程必然以“人一物对话”展开,幼儿的操作程序必须根据材料的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来安排或设计,而不能任意而为。否则,不仅难以从中获得有意义的信息,而且会导致学习的失败。
   (四) 评价手段的交互作用与学会学习的统一问题。 评价手段的交互作用可以帮助教师从质量上、性质上了解幼儿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在运用各类评价的手段时,应正确处理好评价与学习间的关系,通过评价调整目标与操作材料,帮助幼儿在自由的操作环境中积极主动的自由学习,并学会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掌握运用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和技巧,促使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资料;
    1、王坚红:《学前教育评价》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9月第一版
    2、<美>玛丽.霍曼 伯纳德.班纳特 戴维.P.韦卡特:《活动中的幼儿》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年1月第一版
    3、肖湘宁:《幼儿数学活动教学法》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8月第一版
0
顶一下
0
踩一下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网站首页 | 产品展示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在线问答

幼师群:42575230  54118754  |  园长群:107615813 | 经销商群:107617312 |  妈妈群:107616762 |  幼教公司群:121128490

在线咨询: 点击咨询
QQ:23419676 点击咨询
QQ:835226297 点击咨询
QQ:420675791 点击咨询
QQ:335163768 点击咨询
QQ:361206426 注: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若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学前谷-中国婴幼儿教育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1032079号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