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中国婴幼儿教育网

父母应怎样培养孩子的情商?

2010-05-01 20:58:07 作者:刘凤菊 来源:梁山县教育局 [我要提问] 我要评论 [推荐] [收藏]


    一个人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和影响。而学前儿童不能离开成人单独接触社会,所以与学前儿童关系密切的是家长。因此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尤为重要。于是有些家长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进行教育投资,结果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导致孩子厌学、学习独立性差、自觉性差、任性、自私等。

  这究竟为什么?有人说是教育方法不当,其实方法无非是一招一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表面的问题,而且“家无定法”,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观念,时代变了,环境变了,我们能不更新观念吗?小小年纪,整天要求他读、写、算等,按照父母的意愿安排的满满当当,他们的童年就这样被无情地剥夺了,这是拿牺牲孩子的今天来换取明天,这代价实在太大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连今天都不曾拥有的孩子,会拥有美好的明天吗?

  专家呼吁,最重要的并不是让孩子学更多的东西,而是尊重孩子,解放孩子,还给孩子一个儿童的生活,儿童的世界。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更重要。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丹尼尔·古尔曼认为:“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最新的研究也显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归诸智商的高低,80%则取决于情商。如果把智力看作是一种潜在的智慧能量的话,那么情商则是唤醒这种潜在智能的笛声。

  “情商”,又称“情绪智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它反映出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是衡量人在非智力活动中的重要指标。可见,情商限制甚至决定着孩子的一举一动,没有好的情商,再高的智商也是枉然。那么父母又应怎样培养孩子的情商呢?

  父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的情商:

 一、教育孩子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

    一个人无法持之以恒地做完一件事情,主要就是无法抗拒来自外界的诱惑和来自内心的犹豫,如果不能控制自己战胜这些障碍,那么精力就会分散,导致事情的失败。

  如果要坚持到底,完成一件事情,就必须克服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困难或干扰。克服内部的干扰就是所谓的克制自己,包括情绪情感和行为习惯等。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次“糖果实验”。既观察孩子能否克制自己吃糖的欲望而忍耐一个小时,以便获得更多的糖,然而只有很少一部分孩子能够做到。当初能抵抗诱惑的孩子,青少年时期社会适应能力强,较自信,人际关系较好,能积极迎接挑战等。而缺乏控制能力的孩子则较多表现为与人相处困难、自卑,在压力方面容易退缩、嫉妒等。这一实验结果,说明了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根本意义。

    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其生理发展密切相关,幼儿的神经纤维还未发育完善,神经兴奋强于抑制,所以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控制。而且,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地“快速服务”,尽可能及时满足他们。日久天长,宝贝们在十分舒适的环境中习惯了,意志、情感方面像“缺钙”似的脆弱,自控能力随之下降。

  所以,培养孩子的控制能力是家长和孩子共同的事情,只要家长能控制自己,孩子就有学会自我控制的机会。那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呢?

    首先可以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入手,比如按时起床、吃饭,不偏食、自己穿衣服、收拾玩具等等;第二,鼓励孩子多参加小朋友的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不得不学会遵守规则,服从集体,在这个过程中,他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控制自己。第三点要注意的是,家长不要放过孩子的每一点进步,今天控制一点,如果得到了肯定和鼓励,那么明天会控制更多,所以正面的强化会产生巨大的效果;第四点,家长要以身作则,不放纵孩子,也要约束自己,如果家长能够自我控制,取消不良的行为,那么孩子也会以你为榜样很好地控制自己。

  二、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能够准确敏感地观察别人,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一个交往能力强的人,能够较好地处理纷繁复杂的关系,自如地控制各种场面。这种能力也正是衡量一个人社会性的指标,也是帮助个人更好实现社会生存的基本。所以教育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目标中明确提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内容要与要求中第一条又提出: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指导要点中又进一步强调:应为幼儿提供人际相互交往和共同生活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可见人际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要想拥有较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从家庭做起。父母之间要互敬互爱,以和谐的夫妻关系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然后亲子关系要经营好,家长尊重孩子的个性和自主的权利,常沟通常游戏,让孩子感到亲近和快乐。同时,要教孩子懂礼貌,有较好的行为习惯;还要教孩子懂得爱,并学会给予爱。爱就是让孩子体验爱的美好,知道父母在给予爱时所付出的辛劳,从而使孩子产生尊敬、感激之情。学会给予爱,即教孩子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具有一定的同情心和移情能力,去爱一切美好的事情。例如:让孩子为你拿拖鞋,捶捶腿,揉揉肩或递东西,这是孩子学会关爱别人的第一步。再如邻居家的小伙伴有了伤痛,要教育孩子在情感上,行动上表示同情与关心。孩子是否具有爱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交友是否成功。另外,要容许孩子多与同伴交往。保证孩子有足够的时间与同伴在一起,如果孩子不喜欢与别的孩子交往,要有意识地鼓励他(她)与同伴接触、交往。这种交往是孩子获得合作的能力与情感体验的最基本的条件,它有效地养成合群性,消除孩子执拗或孤僻的倾向。即使感到交往受挫,有时也是一种学习的机会,让孩子学习宽容和谅解,看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周围的人不可能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完美,同伴之间的不同意见也会常常发生,这是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明智的家长不要为此而封闭自己的孩子,而应积极引导孩子认识社会和他人,学会与意见不同的人交往,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协作精神和发展合作能力。

    这种伙伴群体交往有四个作用:有益于培养孩子们平等观念形成;有益于孩子健康情感的培养;有益于孩子们自我个性的形成;有益于孩子团结精神的培养。父母还要鼓励孩子独立解决与同伴交往中的矛盾的问题。善于解决交往矛盾,是高水平的合作与交往能力的标志。因此,当孩子交往时出现矛盾与问题,不要回避,也不要代为解决,而要鼓励孩子独立解决,最多也只能提些建议。有的孩子只喜欢和固定的同伴交往,而不肯和其他同伴交往,这种过于挑剔的交往倾向实际上就是回避交往的困难与矛盾。对于这种孩子更要有意识地引导、鼓励,设法使其体验到交往中解决矛盾的成功与满足感,从而乐于和各种人交往。

  三、培养孩子乐观、自信的品质

  一个人能否征服自己,超越自我,取得成功,其人生态度起关键作用。积极的人生态度虽不能确保事事成功,但消极的情绪则必败无疑。爱因斯坦曾说:“从我自己的经验得知,最杰出的创造肯定不是当一个人不愉快时做出的。”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也曾说:“一个人的能力深受自信的影响,能力并不是固定资产,能发挥到何种程度有极大的弹性。”可见,高度乐观与自信将带人走向成功。

  乐观、自信产生于孩子每天的进步和成就感中,应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

  相信孩子的能力并给予锻炼的机会。虽然孩子还小,但孩子有尝试的愿望,要不厌其烦地给孩子机会,并允许孩子失败。让孩子的自信心建立在扎扎实实的能力之上,而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可以做的事。正如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能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经常鼓励孩子,让孩子在学习中有成就感。成就感是激励人们行为的一个动力。如果一个孩子在学习中经常获得成功,自尊心得到满足,就会有较强的自信心,他会对学习更有兴趣更有自信心,逐渐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不断进步。因此,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家长的鼓励和积极、肯定的评价就显得尤为得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缺乏激励,一个人自身的潜力只能发挥20%-30%,而正确又充分的激励,则能使人发挥自身潜能的80%-90%。但有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中没什么可表扬的,实际上并不是孩子真的一无是处,而是家长比较的角度不正确和对孩子期望、要求过高。在评价孩子时免不了比较,但比较有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把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而纵向比较则是拿孩子的现在和过去比。家长在比较时,往往较多的进行横向比较,特别是总爱把孩子的不足与别的孩子的长处比,这样比较的结果不仅无法使家长了解、发现孩子身上的长处,而且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自卑。如果多进行纵向比较,结果则不同,家长可以及时看到孩子的进步,对教育孩子充满信心,而孩子从家长的鼓励中体味到进步、成功的乐趣,对自己充满信心,学习兴趣会越来越浓。因此,家庭教育中提倡纵向比较。对年幼的儿童来讲,自我意识正在形成当中,长期的失败感使孩子失去学习兴趣,无法体验学习的快乐,持久的来自家长的消极评价,使其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自卑,自己再努力也没用。一旦形成消积的自我意识,那么他就可能开始用低标准要求自己,甚至自暴自弃。消极的自我意识不仅影响到孩子早期的发展,而且对其一生的发展都产生不良影响。当然,也不是要求家长一味迁就孩子,对孩子低要求或无所要求,同样不利于孩子的进步。总之,只要对孩子要求适度——既高于孩子现有的水平,但经过孩子的努力又能达到的要求——才能使孩子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经常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既要了解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

    除此之外,培养孩子自信乐观的品质,还应允许孩子犯错误。犯错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但许多父母在孩子犯错误时,总是大加训斥,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让孩子改正错误,或害怕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但结果呢?如果父母处理得当,可以将犯错误转变为极好的学习机会,当孩子失败时,非常重要的是要把事情本身和孩子分开,在指出错误,提出改正建议时,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有勇气犯错误、也有勇气承认错误、更有勇气改正错误。冰心老人曾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她还奉劝每一位家长:“千万别将淘气作为不听话而严加压制,要知道淘气是孩子年龄特征,等到不淘气就不是孩子了。”因此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并要宽容对待。

  应让孩子以自己的速度发展(既在自己原有水平上提高)而不是别人的复制品。

  此外,让孩子发现自己在家庭、集体中的作用和价值,也是培养孩子自信乐观品质的重要途径。给孩子机会让他自己选择,决定自己的事情,及早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情中,参与家庭事务的决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帮助他人等等。

  四、培养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如果家长一味呵护孩子,对他们过度保护,总是尽力为孩子铺设顺利的道路,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一帆风顺,生怕受一点点委屈,而且把这当作是为人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孩子心理就会变得过分脆弱,长大以后无疑难以承受社会环境给予的各种压力。一个人承受挫折的能力差,他就会拙于应付随之而来的消极情绪。消极的情绪妨碍他的行动和努力,使他更容易遭受失败或挫折,进一步的失败挫折反过来又会加重他的消极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可见,回避挫折反而更容易使孩子遭受挫折,远离成功。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呢?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方明认为可以在生活中从五个“一点点”做起。

  1、帮忙解决一点点难题。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设置一些难题,引导孩子去解决,培养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家里很乱,请孩子帮忙收拾;妈妈买东西太多,拎不动了,让孩子帮忙等等。

  2、体验一点点劳累。在家庭生活中,要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冢务劳动,不要怕孩子累着。这可以培养孩子作为家庭成员应有的责任意识,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

  3、适当受一点点批评。有些家长总怕孩子受委屈,不许说孩子的不是,造成孩子受不得一点批评。其实孩子错了,受一点点批评也很正常,虽然当时孩子心里会不好受,但这种心理承受能力是必要的。

  4、忍受一点点饥饿。对那些有挑食、偏食、厌食习惯的孩子,饿他们一两顿,让他们体验一下饥饿的滋味,他们就知道饭菜的香甜了,怕孩子饿着,惯着孩子,只能加剧孩子的不良饮食习惯。

  5、经受一点点失败。有些父母不愿意看到孩子失败,不论是游戏还是比赛活动等,总是想尽办法让孩子胜利。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一点好处。其实,有时让孩子体验一下失败的滋味未尝不是好事。家长可以借机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

  年幼的孩子需要从和父母的交往中,在家庭这个人生第一所学校里习得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和准则,这样他走出家门,就容易适应集体生活、社会生活。在失败和困境中走出来的感觉和经验,要比家长制造的胜利有意义得多,它使孩子学会“输得起”,并体验了由失败到获得成功的乐趣和自信。

  五、培养幼儿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幼儿期突出的心理特征,随着幼儿的不断成长,好奇心会逐渐变成求知欲。例如:幼儿看到新奇的物品,遇到新的场景时,会目不转睛地注视,情不自禁地伸手触摸或玩弄,还不断地向成人发问:小中班的儿童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班儿童不同,他们不光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问题的范围也很广,天文地理,无所不有,希望成人给予回答,好奇心是学前儿童学科学的内部动力,被人称为“学科学序曲”。只有当儿童对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好奇心时,他才能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从而获得相关的经验与知识。因此做父母的应当支持并发展学前儿童的好奇心,把它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应    怎样做呢?

  首先,耐心倾听孩子的问题,对于孩子好奇心的表现予以支持。父母若厌烦孩子的问题或他们的好奇行为,采取不理睬或冷言相加的态度,给孩子心灵带来极大的伤害。这将会使儿童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与好奇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因此,当发现孩子对周围事物产生了好奇心,出现注意或摆弄某一物体,观察某一现象时,应当及时关注,当孩子发现什么向你报告或提出疑问时,父母要耐心倾听,并表现出兴趣,以示鼓励,刺激孩子的探索精神。

    在此我介绍一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一书中张黎宁对待儿童提问的十种回答方式;

  直告式:对儿童的问题,直接了当地作出准确回答。

  观察式:不急于告诉儿童答案,而是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进行细致地观察,教给观察的方法,帮助他们较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事物。

    比较式:观察事物,找出异同点,使儿童认识它们各自的特性,在比较中正确认识事物。

  反问式:当儿童对一些问题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后,当他们提出与知识经验相关的问题时,可反问他们,以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引发回忆式:对儿童以前曾提出的问题,可启发他们回忆,以加强记忆。

    激发想象式:即不仅回答儿童的问题,同时还可分析事物间的联系,使儿童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特征。

  引导推理式:对儿童提出的带有因果关系的疑问,可引导儿童自己思考、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以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共同查找式:对一些解答不了的问题,可与孩子共同向书本求教,向实际求教,向他人求教,培养孩子严谨的求学态度。

  存留悬念式:对于一些孩子难以理解或成人难以解释的问题,应该采取尊重孩子爱护其好奇心的态度,告诉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问的加深,将来一定能回答这些问题。

  总之,父母应采取多种巧妙的教育技巧,珍惜、呵护并引导儿童的好奇心,促进孩子的科学探索活动。

  其次,父母要以自己的态度与行动引导孩子的好奇心。父母是孩子启蒙老师和模仿对象,父母对周围世界的关心和主动态度可极大地感染孩子,促使孩子好奇心的产生与发展。如;在家种花,让孩子发现植物生长的一些规律;喂养小动物,使孩子了解动物的某些习性;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有条件的带孩子参观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但进一步增强好奇心,而且培养了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追求精神。

  总而言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情商比智商更为重要。有人说:情商是“1”,智商是后边的“0”,没有情商,智商再高又能怎样?因此,要使孩子快乐、幸福和成功,家长一定要在情商培养上倾注心血,通过言传身教,成为孩子的情感教练,一句话,在幼儿阶段进行正规、系统的情商教育十分必要,这是人生成功的基石。

  最后,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高情商和低情商幼儿的各自特点,以便家长朋友们了解自己的孩子。

    情商高的孩子:

  1、自信心强。
  2、好奇心强。
  3、自制力强。
  4、人际关系良好。
  5、具有良好的情绪。
  6、同情心强。

  情商不是很高的幼儿的表现:

  1、性情孤辟、不合群、不愿与人相处,脱离集体,不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
  2、自私、霸道、冷漠,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
  3、莽撞、攻击性强,随便打人、骂人、说脏话,不懂得爱护小朋友。
  4、情感、淡漠,没有同情心,不懂得帮助别人,责任心差。
  5、注意力不集中,活动中乱跑乱闹,爱发脾气,自控能力极差。
  6、缺乏自信,悄悄观察别人,不敢放手做事情,比如画画的同时不停地涂抹,并用手遮掩等等。

  今天,我说了不少,其实就是围饶了一个问题,即情商培养的重要性及方法途径,不当之处恳请提出宝贵意见,欢迎沟通交流。最后衷心祝愿我们的家园共育,使我们的小苗苗茁壮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0
顶一下
0
踩一下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网站首页 | 产品展示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在线问答

幼师群:42575230  54118754  |  园长群:107615813 | 经销商群:107617312 |  妈妈群:107616762 |  幼教公司群:121128490

在线咨询: 点击咨询
QQ:23419676 点击咨询
QQ:835226297 点击咨询
QQ:420675791 点击咨询
QQ:335163768 点击咨询
QQ:361206426 注: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若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学前谷-中国婴幼儿教育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1032079号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