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中国婴幼儿教育网

浅谈幼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

2010-10-02 22:14:57 作者:朱 雯 来源:幼儿园 [我要提问] 我要评论 [推荐] [收藏]


    摘要:

    本文首先讨论了提高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建设高素质的幼教队伍及提高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它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文章还阐述了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心理健康的标准,最后提出了提高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对策。

    关键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幼儿教师是学前教育的主要施教者,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行。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和行为,心理健康的幼儿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提高幼儿教师心理素质是建设高质量幼教队伍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国现在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竞争日趋激烈,社会运转节奏加快,幼儿教师在多种挑战中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心理问题日趋增多。西方学者威蒂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指出,教师行业至少同其他行业一样容易患心理疾病。有报告显示,教师在一般人口中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相对较为突出,如2000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某省14个城市的167所城乡学校的229名教师调查,检测发现51.123%的教师中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属轻度心理障碍,16.15%属中度心理障碍,2.49%已构成心理疾病,一些研究发现教师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精神障碍。因此,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教师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以及较强的心理调控能力,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一、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作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师面临着一个重新学习,全面提高和自我完善的任务。首先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其中身心素质是最基本的前提。由于幼儿教师角色的独特性,他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一个理想、合格的幼儿教师,除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外,还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按照社会心理学观点,幼儿教师是学龄前儿童启蒙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他人”。学校里教师与幼儿有长时间面对面的接触机会,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情绪是构成整个教育环境的组成部分。教师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内部心理状态的平衡及内部心理活动与外部世界的协调,他有利于个人成长和发展,也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影响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幼儿的心理、行为、赏罚无度,喜怒无常,容易引起学生情绪的困忧,适应不良,甚至发生心理障碍;反之教师心理健康,适应良好,就能够尊重、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良好关系,能根据心理卫生的要求进行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对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会起到积极的影响。幼儿本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具有模仿性强、好奇心盛、可塑性大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的教师可通过自身展示社会行为的修养,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日常教育活动更为重要。教师不仅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塑造人格。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

    二、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1、性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学家乌申斯基有一句名言:“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式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性格外向的教师,遇事不加考虑,处理问题,过于武断,致使心理偏激;性格内向的教师,不善于交往,不善于发泄,造成猜疑心重,丧失自信,总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最后造成性格孤僻,心力疲惫。

    2、自身修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自身修养指教师个人的知识、阅历、处理事情的能力。自身素质低的教师,不善于学习、不思进取,遇到事情总是找客观原因,天长日久变得自卑和孤僻,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

    3、角色冲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幼儿园女性教师占大多数,她们既要担负起家庭主妇的角色,又要担负起职业女性的角色,还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努力工作,不断进修,由于压力过重,使教师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受到影响。

    4、与家长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人皆渴望得到爱与被爱、理解与尊重、友情与支持,而幼儿教师这些需要的满足主要来源于幼儿家长。良好的家园关系会使教师有成就感、自我价值感、幸福感,这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生存环境;不协调的家园关系会使教师情绪紧张、心情郁闷,经常处于应激状态,家长的不尊重教师现象,使教师感到空虚无助、痛苦,使身体健康在不堪重负的情况下出现许多心理问题。

    5、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环境因素指社会上或环境中应激事件的影响,如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冲击下,幼儿教师职业的不稳定性,使他们的感到前途渺茫,一部分教师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思想,而且对工作不负责任,这种症状属于职业适应不良。
  
    三、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及有心理疾病或病态,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个体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是静止的,固定不变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不断更新的,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而具有不同的涵义,确定心理健康的标准必须以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为依据。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其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应体现其群体的特殊性,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既应包含一般的心理健康标准的共性,同时也应体现出教师群体的特殊性。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

    (1)认知功能正常;
    (2)情绪反应适度;
    (3)意志品质健全;
    (4)自我意识客观;
    (5)个性结构完善;
    (6)人际关系协调;
    (7)社会适应良好;
    (8)人生态度积极;
    (9)行为表现规范;
    (10)活动效能吻合年龄。

    依据教师职业的性质特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

    1、热爱幼教事业

    能认同自已的幼教职业角色,对幼儿教育工作认真负责,并充满信心和情感。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职能,因此对待事业的态度,必然成为社会适应的首要构成因素。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才能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2、正确的认识自我

    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看待自己,容忍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努力寻求自己的最佳发展,使自己更加完善,形成健全的人格。幼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成功与失败,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平静地对待这些,成功面前不沾沾自喜,遇到挫折也不会消沉。

    3、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妥善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乐于与他人共事相处,才能立身处世。它包括在人际交往中,了解彼此的权利义务、个人的思想、目标行为与社会要求协调;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他人,积极与他人真诚沟通;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而不是虚伪、嫉妒。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老师与幼儿关系融洽,平等对待每一位幼儿。

    4、有顽强的自制力

    任何工作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幼儿教师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自觉地克服困难,在困难面前永不畏惧,有坚定的原则和信念,态度严肃认真而又诚恳明朗,处理果断又以理服人,积极和善的态度中蕴藏着坚定定性,对该追求的目标一定要追求到底,有顽强的自制力。只有坚忍不拔,能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人,才能良好适应社会生活。

    5、善于调节不良情绪

    由于幼儿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平时的情绪健康尤为重要。人是有感情的,生活中矛盾无处不在,谁都会有因某一件事产生烦闷、恼怒、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的时候。作为一名从事儿童启蒙教育的幼儿教师,应学会自我心理维护和调节不良情绪,不将生活中不愉块的情绪带入教室和家庭。

    6、不断学习与创新

    只有乐于并善于学习的人才能不断积累知识经验,教师的知识经验是其搞好教育的前提,有知识有才能的幼儿教师往往会赢得学生与家长爱戴,教师要引导学生获得自然和社会知识,自己就更有创新意识,心理健康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学习,不断创新,能根据幼儿的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改进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其实人的心理调节机制也需要不断学习才能逐步发展与完善。

    四、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1、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

    学校是社会大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是一个相对封闭,缺乏社会支持的群体,因此在社会及学校内部形成教师社会支持系统,以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教育行政机构是教育方针贯彻的执行者和监督者,一定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遵循心理健康规律,为教师身心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可以建立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机构。有目的、有组织,有规划地进行教师心理素质的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并运用积极的心理健康策略,有针对性进行心理调节。对发现有各种心理问题的教师,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使其尽快恢复健康。同时教育行政机构要利用“教师之家”这一阵地,定期组织活动,为教师提供一个可以与同行讨论工作问题,获得新的教育教学技巧和心理支持。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同事的信息支持、实践支持和情感支持能增强人对工作情境的控制感,从而降低心理压力和人格解体水平,有利提高个人成就感和工作表现。

    2、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观普及。

    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教师,近年来,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然而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关心的不够,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以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为前提。不仅因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更因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对他们自我概念的形成及以后生活目标的确定,身心健康都具深远的影响。为此,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应该提到正常日程上来,学校领导应该更积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许多研究表明:学校领导的帮助与支持是教师社会支持系统中的重要成分,它能有效地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学校管理者应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倾听心声,关心教师生活,为教师工作和生活提供各种周到细致的服务。

    3、教师要学会自我心理的调控。

    心理能动反映论认为教师心理健康是在后天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社会适应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体的构建活动,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心理调节机制实现的。“人贵有自知之明”,但事实上人们并没有很好地了解自己。他们常常对自己高估或是低估,从而丧失适合自我发展与成功的机会,教师只有学会心理调适,才能使心理健康得到维护与增进。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会弹性思维和辨论思维。客观事物的发生,变化和发展都有一定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把某一件事绝对地认为非此即彼,即使发生不如意的事,也不能就此认为一切都完了,事实也许并不像想象的那样严重,失败也许已是成功的前奏。其次,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尽量改善,改变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客观环境,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采用合理有效的工作方式,避免脑力过度的疲劳,学会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心胸豁达、悦纳自己,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识;保持乐观心态,培养广泛的兴趣完善自己;还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自己优良的意志品质,增强应对压力的耐受能力。

    提高幼儿教师心理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机构要形成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学校管理者要支持和关心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自身要有提高心理素质的意识,学习正确调适心理的有效方法,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相信通过大家的关注和共同努力才能使教师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不断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吴振宇;《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2002、5
    韩进之;《我国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1992
    高玉祥;《个性心理学》;2002、1
    田宗耀;《新世纪教育教学论坛》;2002、4
0
顶一下
0
踩一下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网站首页 | 产品展示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在线问答

幼师群:42575230  54118754  |  园长群:107615813 | 经销商群:107617312 |  妈妈群:107616762 |  幼教公司群:121128490

在线咨询: 点击咨询
QQ:23419676 点击咨询
QQ:835226297 点击咨询
QQ:420675791 点击咨询
QQ:335163768 点击咨询
QQ:361206426 注: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若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学前谷-中国婴幼儿教育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1032079号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