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中国婴幼儿教育网

当前幼儿科学教育存在的四大误区

2010-10-05 18:07:37 作者:杨海云 来源:幼儿园 [我要提问] 我要评论 [推荐] [收藏]


    当前我国幼教界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科学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目标、内容,以便适应“科教兴国”和新世纪的挑战,这是正确而无可非议的。然而,我们冷静的观察和思考一下,就不难发现当前幼儿科学教育存在不少误区,这势必影响科学教育的质量和幼儿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现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初步思考:

    误区之一:目标不当,单纯追求知识传授

  《纲要》突出强调了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以萌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为主要目标,强调要克服传统科学教育只重视科学知识传授的弊端。这是因为:一、《纲要》提出的教学目标是站在人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来的;二、我们现在实施的幼儿科学教育仅仅是启蒙教育,其目的主要是让幼儿具有初步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而不仅仅是让幼儿学些科学知识、方法和形成一些科学技能。因而,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否应该是:

    1.过科学教育激发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情感和探究科学的欲望;

    2.让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积累初步的科学知识,学习简单的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形成初步的科学素质(含科学思维和独创性、批评性等个性品质)。

    其中,最主要是科学的兴趣、探究科学的欲望和培养科学精神。而上述的三点中,培养科学精神又是“重中之重”。正如教育部副部长、全国小学、幼儿园“做中学”实验负责人韦玉同志最近指出:“小学、幼儿园实施科学教育主要是从小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但是,当前有些教师受传统科学教育的影响,有的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科学技能的培养,有的对上述目标平均使用力量,有的把传授多少知识,培养多少技能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这样“舍本求末”,的做法,花时多多,效果微微,不能达到幼儿科学素质早期培养的根本目的。

    误区之二:内容欠妥,没有贴近幼儿生活

   《纲要》关于教育内容的要求中,多次提到“用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从生活和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从身边小事入手”等要求,这是对幼儿科学教育生活化要求的具体体现。其目的,一是为幼儿真正理解和内化科学知识、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二是使幼儿真正体验到学习内容对自己及与自己相关的人有用,是自己当前想要了解和知道的东西或问题。这样,他才能积极主动去探究,才能发现和感觉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才能保持长久的强烈的对周围生活中科学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有些教师片面追求所谓的“新颖”、“时尚”,选一些幼儿很不熟悉或不理解地科学知识,甚至科技成果作教学内容,即费时间讲解,幼儿也不感兴趣。即是有些教师煞费苦心动用很多电教手段,并辅之以深入浅出地讲解,似乎生动、形象,但是幼儿还是很难理解,仍不起兴趣。当然,不是不可以选用最新的科技成果,但是必须是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或者是“幼儿易理解、易感兴趣的最新科技成果”。

   误区之三:形式单一,缺乏个体操作探究

    幼儿科学教育教学过程应成为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并获得有关周围事物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活动过程。《纲要》也对这一探究活动过程的教学方法,提出新的要求。它就是要重视小组和个别的操作探索,以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充分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这些观点是符合当今世界先进科学教育理论的。例如,美国的科学教育就遵循皮亚杰、布鲁纳及加纳理论的影响,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幼儿自己的个体操作、探究。他们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主体的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宝库。”“没有活动就没有学习。”“给儿童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概念”。所以他们在教学中多采用“发现法”和“探索实验法。”在教学形式上,多采用“正规、非正规和随机”三种活动形式。具体做法是每个单元的第一阶段提供非正规的和随机的教学活动,让幼儿自己探索材料,自己去发现,老师不加任何干预和指导。第二阶段的活动始终处于老师的指导下,但是指导是“因生而异”、“因材施教”。即老师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与水平提供不同的内容材料,让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和学习速度进行自主活动。第三阶段是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使幼儿从具体的感觉发展到抽象的概念。

    而我们不少教师的教法和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幼儿科学教育教学活动往往都按“讲解有关知识,引入探究→教师演示,结合教给方法或技能→幼儿运用方法,模仿操作→教师小结”这一单一模式进行。实际上,实施幼儿科学教育的教法和教学模式都很多。就教学模式而言,就有“做中学”、“玩中学”,“正规教学活动模式”、“非正规教学活动模式”和“随机教学活动模式”等等。如,韦副部长在电视访谈中就介绍的一种“做中学实验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简单说来,就是教师不提任何教学目标和要求,只提供一些材料,让幼儿自己或参加自愿组合的小组去做,在做中提出或发现问题,再通过自己操作、或小组内的相互探究去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经验(其中包括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并在解决问题中形成初步的技能,大家分享共同的发现和成功。这种模式近似于美国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这类模式一定比上述单一的模式好,实施这一模式必然会收到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和培养科学精神,增强科学素质等多重功效。

    误区之四:讲授过多,幼儿缺少合作交流

  《纲要》中科学教育目标的第三条指出:“能用适当方式表现、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纲要》中关于内容要求的第四条也指出:“要培养

    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这些都是对我们幼儿科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学会交流与合作,不仅能让幼儿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与反思,及时将自己新发现与老师、同伴分享,而且对幼儿的自身社会性的发展、科学素质的增强和健全的人格形成乃至以后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但是,不少幼儿科学教育教学活动,教师讲的太多,没有给幼儿留足思考、提问、交流或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这些老师不是怕幼儿讲不好或“胡言乱语”,耽误时间,就是浅尝辄止和“越俎代庖”。当然,更谈不上让幼儿充分与教师、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享受发现带来的欢乐,操作成功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更不会嘉奖这些幼儿,让全班幼儿赞赏、仿效,并鼓励幼儿在今后的科学探究活动中继续探索、分享和体验欢乐和成功。

    当然,当前实施幼儿科学教育的误区可能还远远不止上述的四种。造成上述误区的原因也是一个多元因果网。主要原因是否有以下三点:

    一是受传统科学教育教学思想束缚。重讲解,轻互动;重知识、方法传授、轻兴趣、欲望激发;重科学技能提高,轻科学素质培养。

    二是深入学习《纲要》不够。没有认真学习《纲要》,掌握其精髓。其实,《纲要》通篇贯穿了“着眼未来,以儿童为本”的思想,主张为每个幼儿提供探索活动的机会与条件。要求教师在开展科学活动时,应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尊重幼儿的兴趣,善于把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或喜欢的 活动,纳入科学教育的内容,并变成让幼儿充分动手、动脑的探索活动。同时,教师在活动中,要改变原来的传统角色,由传授者、组织者变成引导者、合作者,支持幼儿的“胡思乱想”,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或“胡言乱语”,积极引导幼儿讨论、探索、合作、交流和分享,不断为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创设更加开放、有趣、宽松的探究环境。

    三是没有建立新的科学教育理念。光认识《纲要》的精髓,还是不够的。“观念的转变是最根本的转变。”要走出“误区”。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建立新的实施科学教育的教学理念。主要有:一是要注重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探究欲望和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二是要使科学教育内容贴近幼儿生活;三是要多开展个别和小组的自主操作、探究活动;四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交流和合作。
0
顶一下
0
踩一下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网站首页 | 产品展示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在线问答

幼师群:42575230  54118754  |  园长群:107615813 | 经销商群:107617312 |  妈妈群:107616762 |  幼教公司群:121128490

在线咨询: 点击咨询
QQ:23419676 点击咨询
QQ:835226297 点击咨询
QQ:420675791 点击咨询
QQ:335163768 点击咨询
QQ:361206426 注: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若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学前谷-中国婴幼儿教育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1032079号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