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中国婴幼儿教育网

亲子园活动设计及组织攻略

2011-12-23 14:52:42 作者:匿名 来源:网友分享 [我要提问] 我要评论 [推荐] [收藏]

早教越来越被家长所重视,亲子园也在各地迅速崛起。大多数亲子园的教育对象是宝宝和家长,家长陪同宝宝上课是亲子园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但在亲子园活动设计及组织活动方面,还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

    (四)为什么亲子园活动内容会出现以上三个问题?

    一是对“早期教育”内涵理解的狭隘。部分家长与教师认为早期教育必须通过教师对孩子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似乎离开了课堂和教师就不能开展早期教育。狭隘的早期教育观导致家长无法意识到自己是孩子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无法意识到除了喂养、照料孩子外,家长还必须教育孩子。为了避免将“早期教育”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教育”,华爱华教授在,《早期关心与发展与O~3岁婴幼儿教养理念》中专门提到:“选用术语‘早期关心’代替‘早期教育’可能会更利于早期教育发展。这样的替换可能会使得政策制定者、教育者和养育者在考虑早期教育和养育问题时更全面。”

    二是对婴儿身心发展和婴儿学习特点的基础研究不够。婴儿生理心理发展具体表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每个领域在每个月龄段究竟应该发展到什么程度、超常儿和滞后儿有什么表现、婴儿与幼儿学习特点有什么差异等都是老师必须弄清楚的问题。

    由于大多数早教教师接受的幼师教育中缺乏婴儿心理与教育的内容,造成教师在选择亲子游戏和确定亲子教育目标时的盲目,出现了亲子活动中教养目标不正确、亲子活动陷于娱乐而无教育、孩子参与亲子游戏的兴趣少、玩具投放不适当、前后活动的活动目标之间没有递进关系等问题。虽然也有教师经过短期培训学习了部分婴儿的教育知识,但少量的知识储备用在真正实践操作中时则显得远远不够。

    三是对婴儿家庭的了解以及对家长教育的内容、方法探讨不够。0~3岁是大脑发展最迅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婴儿的赢弱导致了他们对环境的极大依赖,吃什么、玩什么、和谁玩、玩的过程是温馨还是压抑都受成人的控制,所以营养、教育环境、抚养人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孩子身心发展的水平。其实,孩子长大后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家庭教育的不当造成的,而我国家长教育领域的基础研究显然不够。

    (五)亲子园活动设计及组织建议

    一是加强对婴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研究:尤其是要按发展顺序梳理出婴儿各领域的核心经验。只有根据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内容体系开发才能避免各种教育活动、各领域游戏的简单拼凑以及前后活动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的问题。

    二是对教师加强家教指导的培训:我国对刚刚起步O~3岁家长教育的研究。家长的文化程度、民族习惯、育儿理念及教养现状等都影响着孩子发展的水平。教师只有通过家庭调研才能确定切实可行的家长指导措施,亲子活动也才能体现应有的价值。

    三是在以游戏为主的传统亲子活动中加入生活环节指导:体现以养融教、教养结合的理念。生活环节包括进餐、洗浴、大小便、入睡等,通过对这些生活环节的指导,让家长学会正确的养育技巧和教养结合的方法。

    比如,通过亲子活动中的进餐环节,教师可以教家长如何训练孩子的手部控制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可以教家长如何在运用大勺子和小勺子的过程中,让孩子理解“大、小”、“多、少”的概念;可以教家长通过吃饭速度比赛,让孩子理解“开始、停止”、“快、慢”的时间概念;可以教家长通过用红勺子舀红色的食物、绿勺子舀绿色的食物让孩子学会“颜色配对”;还可以教家长通过边喂饭边念三字儿歌,让孩子学会说“三字话”……整个亲子活动的目标在有趣的生活环节中完成,在活动中对家长的教养态度、技巧随时进行指导。

    四是亲子活动应体现综合性与整合性:亲子活动不一定要绝对地划分为运动、学习、游戏、生活四种形态或认知、语言、动作、社会性四个领域,可以通过情景性活动或主题活动将教和养的内容自然整合,将各种领域活动有机融合。

    比如,在小孩特别喜欢的“洗手绢”活动中,家长可以边念儿歌边教宝宝学习搓洗,让宝宝“揉一揉”、“拧一拧”,洗完后再让孩子走到绳子旁边,用夹子(红、黄、蓝三种颜色)把手绢夹在绳子上晾干。这一活动中包含了动作练习(走、蹲、搓、夹等)、颜色认知(红、黄、蓝三种颜色)和语言训练(儿歌);同时还可以将活动安排在户外,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进行日光浴和空气浴,将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二、目前,短则45分钟,长则2~3小时的亲子活动存在问题


    第一,游戏过多、游戏与游戏之间的过渡环节过多。经常看见课堂上家长与孩子不停地跟随教师转换活动及空间,常常出现每转换一个活动就有一些孩子因不愿离开正在进行的活动而哭闹的现象。实际上,过细过死的作息制度和过多的游戏板块并不适合婴儿自发学习的特点,婴儿的能力、兴趣差异会因为游戏环节的快速转化而被忽略。

    第二,活动组织形式以集体活动为主,甚至从头至尾都是集体游戏,缺乏个别操作或交往的机会。这与0~3岁婴幼儿以独自和平行游戏为主的活动特点是不相符合的。有的亲子园为了迎合家长的“求多、求短期效果”的心理,还故意安排大量的“教学”活动,安排有学生“作品”和能及时外显能力发展的活动,而不安排儿童自发游戏和社会性游戏。这种追求短期效果、舍本求末、过于功利的做法不仅无益于儿童发展,而且使亲子园自身的发展受限。

    第三,户外活动不足,甚至根本没有户外活动。很多早教机构只有室内空间没有配备户外活动场地,使得户外活动受到极大限制。

    笔者认为,要避免亲子活动中过多转换环节和集体活动一以贯之的现象,必须合理安排活动结构,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强调活动的自主性和自发性,设计以自主游戏为主的活动。婴儿总是以自己的方式(不是成人要求的方式)去作用于成人为他们创设的环境,其发展主要是自发探索环境的结果,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婴儿的教养是通过成人创设环境实现的。因此,一方面要利用婴儿自发游戏实施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家庭环境创设的指导,引导家长利用环境实施教育。具体到亲子活动,则一定要在活动中留出孩子自主活动的时间,鼓励儿童按照自己的发展速度进行活动,尊重儿童生成的活动并积极有效地回应。即使在集体活动时间(如音乐游戏、讲故事),也应由孩子自主决定是否参与,避免孩子因被动参与而发生哭闹等。

    二是以块面结合的方式设计活动模块,避免游戏环节转换过多的问题。可以把作息时间作大块面分配,如把一次活动中的自主游戏和集体活动作为两个大的模块(面),把转换活动和生活活动作为一些小的模块(块),减少活动环节之间的转换,防止过于细化和过分强调“步调一致”,但每次活动的时间流程和大致时间段应有一定的稳定性。

    15~20分钟――来园(洗手、换鞋、进入活动室)
    教师进行生活环节指导,同时教会家长把握处于孩子最近发展区的核心经验。
    50~60分钟――室内自由游戏活动(区域自由游戏)
    在前期观察评估的基础上,让家长按照个别化指导方案内容选择活动区(思维训练区、艺术活动区、精细动作区、角色游戏区、阅读区等),在每个区域可以个别和小组活动形式进行游戏,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家长实施指导。
    20~30分钟――喝水、点心时间
    教师进行生活环节指导,同时教会家长把握处于孩子最近发展区的核心经验。
    30~40分钟――圆圈活动或户外活动(集体游戏)
    以集体形式开展音乐游戏、讲故事、户外趣味比赛等活动,孩子可自由选择参加某活动。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08年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0~3岁早期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及培训课程体系研究”威果。)
0
顶一下
0
踩一下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网站首页 | 产品展示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在线问答

幼师群:42575230  54118754  |  园长群:107615813 | 经销商群:107617312 |  妈妈群:107616762 |  幼教公司群:121128490

在线咨询: 点击咨询
QQ:23419676 点击咨询
QQ:835226297 点击咨询
QQ:420675791 点击咨询
QQ:335163768 点击咨询
QQ:361206426 注: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若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学前谷-中国婴幼儿教育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1032079号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