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中国婴幼儿教育网

幼儿融合教育之路――普通幼儿园能为残疾幼儿做什么

2014-9-5 15:15| 发布者:陈minmin| 查看:2791| 评论:0

摘要:让残疾幼儿与正常幼儿一起享受融合教育已是一种国际趋势,在发达国家较为普遥,也可以锐是我们幼儿教育的理想蓝图。这样的幼儿教育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平等性与公平性,才能真正体现幼儿教育的人性化和时生命多样性的 ...

让残疾幼儿与正常幼儿一起享受融合教育已是一种国际趋势,在发达国家较为普遥,也可以锐是我们幼儿教育的理想蓝图。这样的幼儿教育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平等性与公平性,才能真正体现幼儿教育的人性化和时生命多样性的草重。北京市教委2004年颁发的《关于在幼儿园中开展残障幼儿随班就读试氛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成为我们向理想的蓝图迈进的一个开端。



读彭霞光老师《让残疾幼儿与正常幼儿一起享受融合教育》一文,我们了解了随班就读的三种不同教育层次、为什么要随班就读和随班就读的条件。当然,实现幼儿融合教育的理想,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作保证,需要全社会在观念上的共识作依托,需要跨越不同的发展阶段才能做到真正的随班就读。



为了理想的蓝图,也为了对事业负责,笔者非常赞赏在《通知》中使用“试点”一词。这是一个关键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更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为此,我们应开展真正的研究与探讨、实践与探索,科学审慎、求真务实地走好每一步。



本文拟以问题的形式引起同行们对“在普通幼儿园中开展残障幼儿随班就读’的深入思考,并把笔者的一些看法和我们课题实验园的一些做法与同行们分享。



一、我们在看待残疾幼儿的观念上还有什么差距



在我国,看待残疾人时一般是怀着同情之心和怜悯之清。有人伸出援助之手,也有人远远地旁观,甚至有人会嘲笑和厌恶他们。这是我们的社会现实。



笔者原以为怀着同情之心和怜胸之情,能伸出援助之手已经是最高境界了。然而,在2004年暑假与彭老师就这一问题的讨论和交谈中才感到,我们的观念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理想的境界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她告诉我们,理想的观念和境界应该是:将残疾幼儿作为有差异的个体,作为儿童中各不相同的一个,就像对待各不相同的人脸一样,承认、尊重和欣赏他们在身体其他部分的差异。当时我和在座的课题组成员都受到很大的震撼,同时也对能否达到这样的境界将信将疑。然而,前不久“千手观音”的领舞者、聋人舞蹈家邰丽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却让我坚定了这样的信念。记者问邰丽华:你不觉得比正常人缺什么吗?



你不觉得不公平或自卑吗?她的回答是:不,这只是人的多样性,虽然我的听力不如其他人,但有些感觉却比其他人灵敏。



可以预见,今天许多人对残疾人的看法还停留在嘲笑和厌恶阶段,要发展到具有同清之心和怜悯之清,再走向自觉真诚地伸出援助之手,最后才能真正将他们作为一种多样吐和多元化加以接纳、承认、尊重和欣赏。



鉴于目前人们的普遍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我认为在普通幼儿园中所要做和能够做的工作是:通过体验活动,真正激发幼儿发自内心对残疾幼儿的同隋和尊重,并乐于与他们一起游戏和开展活动,愿意为他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清;最终,我们的理想是从幼儿时起,正常与残疾的人们能相互承认、尊重、欣赏,能相互学习。当然,我们也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二、我们如何开展随班就读



从幼儿期开始,就让残疾幼儿随班就读,实施融合教育,是我有哩想的幼儿教育方式。我们应该尝试着做,但以下与面的问题要特别注意



从初级的力所能及的方式开始



前文提到,随班就读有三种不同的教育层次――教育场所的融合、社会胜的融合和教学上的融合,再综台考虑随班就读的6个条件。笔者认为幼儿园应该采取谨真的态度量力而行,根据自己园所具备的条件,可以从初级层次的融合教育开始,逐步提高融合的程度和水平,不能急于求成。以下方式可供同行们参考:



1普通幼儿园与特教幼儿园开展不定期或定期有计划的交往和融合教育活动,活动的频率可以逐渐加大(如曙光幼儿园和总政幼儿园的做法);



2普通幼儿园接纳附近社区内的23名残疾幼儿,让他们在家人的陪同下不定期或定期进人年龄大些的幼儿班,每次可以是半天(23小时),与普通幼儿共同活动。



要有充分的前期准备和教师的有效指导



首先,要选择适宜的对象。一个班不能超过两名残疾幼儿,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轻、中度残疾且无严重行为问题的幼儿,才适合进人普通幼儿园的普通班学习。因为一些研究和实践发现,残疾幼儿由于先天的缺陷,会有一些行为问题,如打人、咬人、往别蝴金上吐东西等攻击性行为,甚至其他一些会对正常幼儿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为。残疾越严重,行为问题也会越多越严重。



其次,普通幼儿园的教师要与残疾幼儿的教师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残疾幼儿真实的残疾程度、需求和行为特点,这对保证活动的成功和有效性非常重要。



同时,普通幼儿园的教师也不能忽视与本园幼儿家长的沟通与协商,开展任何与残疾幼儿的融合活动,都应告知家长,征得家长的同意.要争取他们的支持,达成共识。



最后,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给予及时积极的鼓励、支持和指导。



残疾与正常幼儿双方的教师和家长都要事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预想,并对幼儿进行解释和交代,这样,在出现问题时,幼儿有思想准备,知道怎么做,就不会影响融合活动的效果。如.总政幼儿园的正常孩子本来是带着礼物送给育红幼儿园的残疾幼儿玩的,结果却与残疾幼儿争抢起来;又如,总政幼儿园的正常幼儿很友好地带着残疾幼儿玩,却挨了一个耳光,孩子吓坏了,却不知那是残疾幼儿表达激动、爱和友好的方式。在这情况下,教师要及时疏导、转移,及时安慰、解释,以保护孩子们刚刚萌发的积极情感。



有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正常幼儿并不会主动与残疾幼儿接触与互动,残疾幼儿同样也不会主动参与正常幼儿的活动,只有通过教师的鼓励、支持和指导,参与和互动才可能发生。因此,要像总政幼儿园和曙光幼儿园的老师那样,让幼儿通过图片、录像等方式,刘我疾幼儿的类型、体貌特征与行为特点有所了解并做好心理准备;教师还要用自己积极的态度和行为为幼儿做出榜样,随时关注幼儿发出的任何求助信息,予以积极的鼓励和支持,保证正常幼儿心理和身体上的安全感。



三、我们的目标是激发幼儿内在的情感体验



对于正常幼儿来说,我们进行融合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幼儿内在的情感体验。笔者认为,要本着对所有幼儿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积极的尝试和谨慎而科学的探索,而不要作为硬性指标加以规定,更不能一哄而上。



普通班的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通过像总政幼儿园那样的体验活动,了解和体会残疾幼儿行动的不便,以激发幼儿真正的同情、尊重和关爱之情,并付诸力所能及的活动,在亲身体验之后生发的情感和关爱会更加深刻。



曙光幼儿园的老师则是通过孩子们共同参与活动、体验相互的关爱与需求,书信的反馈、置身现场的爱的感受等几个环节,使尊重和关爱之情在不断地回味和强化中加深。



上述尝试才刚刚开始,今后的路还很长,愿我们有更多的同行一同探讨和尝试,审慎而科学地走好每一步,为幼儿教育走上真正的融合和公平之路而努力。



更多精彩内容在资源共享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