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中国婴幼儿教育网

当前农村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2014-8-15 00:14| 发布者:好幼师| 查看:1631| 评论:0

摘要:当前农村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文家中心幼儿园 王瑞华一、家庭教育的内涵与价值(一) 家庭教育的内涵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良好的学校教育实践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的基础上的,而家庭教育是一门 ...

当前农村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文家中心幼儿园  王瑞华

一、家庭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一) 家庭教育的内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良好的学校教育实践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的基础上的,而家庭教育是一门培养人的科学。”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主要指父母和家庭成员中的成年人)自觉地有意识的根据社会需求和子女身心发展特点,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

我们对这个概念可以这样理解:

——家庭教育的场所是家庭,教育者是家长,受教育者是子女;

——家庭教育的目的要求受一定社会形态的政治经济的制约,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时代性;

——家庭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的教育影响。

(二) 家庭教育的价值

家庭施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它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生儿育女、培养后代。家庭教育意义重大,无论是对年轻一代的成长、家庭的幸福,还是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民族的进步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大人采取隔离手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家庭中的电视录像也会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反映着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亲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强,而这种敏感性正是培养理性辨别能力的良好基础,做为家长应利用这一拓点帮助孩子在这种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过滤社会信息,

优化孩子幼小的心灵。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强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体会到丑恶的卑鄙,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例如,当今电视录像几乎步入城市居民中的每个家庭,孩子们几乎天天与它们打交道,可以说是不出自家门,便知天下事。从中可以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这里有政坛风云、科技进步、凡人俗事的各种内容,从中可以学习很多知识,了解国内外大事,家内外小事。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凶杀暴力、荒诞下流的镜头映入孩子的眼睑。家长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指导,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同时还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优化儿童心灵,预防儿童犯错误,甚至于违法违纪。家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助于安定小家庭大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家长做好优化儿童心灵的工作对安定社会,安定国家功在千秋。
2.家庭教育是家庭幸福的重要保障

夫妻互敬互爱、子女健康成长、生活富裕稳定,是家庭幸福的主要标志。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幸福与子女的幸福是互为条件的。作为成年人,一般地说父母能够直面人生、战胜各种艰难困苦;而子女作为未成年人,其身心发展上不成熟,在曲折不平的成长道路上需要家长、教师的指导、帮助。教育子女,需要花费父母大量的心血,付出艰苦的劳动;而同时,也可能是父母平的更高尚、知识更丰富、生活更充实,给父母带来无限的乐趣。家庭教育寄给子女带来幸福的童年,有时父母自身受益。法国一位著名思想家说过:“再没什么图画比家庭这幅图画更加动人了。但是,只要其中少画了那么一笔,也就把整个图画弄糟了"。这里所说的“那么一笔”,就是指家庭教育。

3.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事业,在我国古代,学校教育不发达,家庭教育占有重要地位。社会文化,包括生产知识、技能和伦理道德规范,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这个途径,一代代传下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校成了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但它

并不能替代家庭的特殊作用。家庭是人们接受教育最早教育内容最广泛,也是最长久的场所,早期的家庭教育不仅对人的一生成长起着奠基的作用,也是人们接受学校教育的基础。即便是当一个人离开家庭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仍然在自觉不自觉地起着影响作用。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4.家庭教育是民族素质提高、国家繁荣昌盛的大事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非常中肯的对家长们说:“你们应该常常记住:你们生养和教育子女,不仅是为了父母的愉快。在你们的家庭里,在你们的教育下,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事业家、未来的战士。如果你们处理无妨,教育不出好的人来,那么,由此所得的痛苦不仅是你们的,而且是许多人的,是整个过个国家的。在你们的工厂里,在你们的生产机关里,如果没有生产很好的产品,而生产了粗劣的产品,你们会感到羞愧的。给社会造就出不好的或有害的分子,尤其是你们的耻辱。”马卡连柯的话深刻地说明了家庭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极大。孩子是社会未来的主人,他们的状况,包括他们的思想水平、智力水平、体质水平等,决定着他们对社会生活的态度和所发挥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人才素质,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在这个意义上讲,家长教育子女,绝不并培养和造就私有家产的继承人,而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后备力量。  

二、 当前农村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现象极为突出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 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留守家庭成为当前农村的普遍现象。在这些家庭中,或是单亲监护型,或是祖辈监护型,或是亲朋监护型,有的甚至是孤身一人,家庭的教育功能不断被弱化。人口流动对留守儿童发展最直接的影响是家庭成员的变化,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无暇照顾子女,传统的双亲教养模式发生了变化,亲子沟通受阻,特殊的成长环境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这些留守儿童中较为普遍的产生了自卑、疑虑、妒嫉、逆反和极端等心理问题。给他们的身心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人身安全难以保障,情感冷漠,心理不健康,品行不端等。家长外出务工,使孩子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机会

家长为了生计而长年奔波在外,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缓解了一时的经济困难,基本上满足子女上学所需的花费,可他们忽视也忘记了更重要的事情——对子女的教育。家长片面地认为,只要满足了子女对金钱的需要,孩子就会好好学习,自己也尽到了责任。可他们不知失去的家庭教育是无法用金钱弥补的,孩子被扭曲的心灵和形成的孤僻、任性、倔强的心理已很难矫正,“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观念在孩子的大脑中萌芽,要靠金钱、溺爱来补偿给子女只会适得其反。这些孩子大都学习成绩差、纪律观念淡薄、经常与社会上的不良人员来往,沾染了社会上的恶习。

   (二)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

家长必须履行对子女教育的义务,用所具有的知识、技能、行为以及所掌握的社会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受到父母文化素质影响所形成的家庭微环境、个性心理环境将影响孩子的成长。父母文化素质的高低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影响深远。文化水平低的家长,不知家庭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具有隐性,想不到自己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注意言行,行动鲁莽、语言粗俗,在孩子面前没有表现出家长的风范。受父母影响,孩子慢慢也滋长了一些不良的想法并体现于言行举止上。在家庭中,家长没有起到榜样作用,没有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这对长期生活在他们身边的孩子影响甚大。孩子毕竟是孩子,不管多么聪明、多么能干,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中,不会如荷花般出淤泥而不染,他们爱模仿的天性注定要受到家庭成员和家庭文化的影响。没有高素质的家长,怎能造就高素质的孩子,不具备科学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好子女又从何谈起。

家庭教育观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在农村家长的大脑中根深蒂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绝对权威,家长主义、命令主义等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深深地扎根在家长的头脑中,严重束缚了家长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没有不疼爱子女、不期待子女成才的父母。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的家庭更是将一切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期待他们能跳出“农门”,光耀祖宗。家长对子女的关爱、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理解,可他们对子女的爱、期望、教育是与新时代和新社会格格不入。主要表现在:

一是粗暴型。大多数家庭教育中的教养行为以家长式的权威和命令主义为主,以家长为中心,从而严重地压抑了子女的个性,挫伤了孩子的创造力,甚至形成了孤僻和待

人冷漠的性格。在家长的眼中好孩子就是成绩优异的孩子,考试中能够获得高分的孩子。家长一心只求子女成才而忽视了首先应该让子女成人。家长不顾子女的自我选择,忽视了人与环境、活动的交互作用,在家庭教育的消极影响下,孩子的能力被“蚕食”,创新意识被湮没,不“成龙”反“成虫”。二是放任型。许多农村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关心, 不信任, 忽视他们的正当需要和要求, 很少和孩子谈话或游戏, 不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学习, 经常忽视了孩子的要求和委托, 出外时, 常把孩子留在家里。这样, 孩子不愿向父母讲述自己的思想和各种情况, 感到父母冷漠, 缺乏安全感。比如许多孩子不愿与父母一起睡等。长期下去, 可能会使孩子口齿不清, 语汇贫乏, 语言能力发展滞缓, 容易形成冲动、攻击、侵犯或自夸等不良人格。家长抱着“树大自然直”的态度,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孩子总认为家长轻视自己,长期下去,容易使其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惯,象野草一样成长起来的孩子,还能希望他们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三是冷热无常型。缺乏同孩子间的交流,凭着自己的情绪去教育,伤害孩子的自尊,导致孩子走向极端。四是矛盾型。孩子的身心健康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而父母对子女的评价和态度不一,不同辈间对孩子的评价和态度不同,使孩子不知道谁对谁错,没有统一的行动去向,不知向谁看齐,不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造成孩子钻空子的机会,从而形成混淆是非,仗势欺人,知错不改,积重难返。五是滥施奖励型。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许多家长为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采取依成绩奖励的办法激励孩子。从表面上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实质孩子并没有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而是为了获取利益导致学习上作弊等现象的发生。物质激励的结果使孩子过早地失去童心,超前消费,荒废学业,甚至使个别孩子误入歧途。

(三)家庭生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缺失

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家庭生活教育就是建立在亲情基础上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家庭生活教育中父母的温暖和关爱是任何其他亲情都无法代替的,父母对子女有一定的权威性。由于儿童生活经历浅,判断是非能力差,父母也就自然成为孩子最早、最直接的模仿对象,父母的言行举止、爱好、志趣、习惯、生活方式、彼此之间的感情等,都对孩子的身心成长产生深刻、持久的影响。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回家次数很少(有的甚至几年都不回家),这对与于处在人格发展和形成关键期的青少年儿童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