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中国婴幼儿教育网

幼儿园故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2009-05-15 18:30:59 作者:蔡英华 来源:黄岩区中心幼儿园 [我要提问] 我要评论 [推荐] [收藏]


    卢梭认为,人是大千世界的自然物,有许多自然属性。这些自然属性在学前期表现尤为突出,如学前儿童的好奇、好动、好问。学前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自然属性,积极引导儿童发展。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也提倡,要给学前儿童提供一个充满自由、爱、营养、快乐与便利的环境,使他们从妨碍其身心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使他们的天性得以自然的表现。
    好奇、好问、好想象是幼儿的天性,天性是自然赋予孩子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我们的幼儿教育理应尊重幼儿的天性,并加以保护、引导、培养和开发,使其成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但十分遗憾的是,在新形势、新情景的今天,违背“天性”的传统的故事教学模式还在袭用:
    1、停留在“教师讲故事——幼儿听故事——教师提问故事的名字、人物、情节与故事的中心思想”这种一贯的模式上,使许多本来生动的故事变得枯燥乏味,幼儿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地集中在故事上,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一些教师至始至终摆正自己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老师只是一个劲地传授灌输所谓的重要知识点,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记录器”。
    3、一张图片、一盘磁带、一张嘴巴进课堂的老习惯,偷掉了幼儿的九十九种语言。
    以上种种,使幼儿在教师思维之内,在教材局限之内“定势”地活动着,没有了体验,没有了交流,没有了激情,没有了无真无邪,没有了创造想象。幼儿好奇、好问的天性在知识的灌输中被不知不觉地泯灭了;大胆想象的天性在机械的模仿中退化了;大胆质疑的天性在以书本为经典,老师为准绳的思维模式中被扼杀了。
    事实上,儿童故事以其生动的情节、优美的语言、活泼可爱的形象,成为幼儿接触最多而又非常喜爱一种文学形式。一个好的故事,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为幼儿的行为、品德提供榜样。同时,儿童故事充满想象和幻想的色彩,幼儿尽可在童话世界里自由翱翔,这对触动幼儿思维灵感、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故事教学中,只要我们依循儿童天真、好奇、无拘无束、富于想象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跳出传统模式的框框、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为多形式的开放性教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变思维定向性训练为多向性、变通性、求异性训练,让幼儿凭借故事提供的线索,大胆表达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的翅膀,打开思维的通道,从而使天性得到培养和开发。
   据此,我在故事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激发好奇心
    好奇、好问是幼儿与生俱来的特点,它是科学的种子,知识的萌芽。但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停留的时间很短,只是瞬间使整个有机体转向指向刺激来源,如果这时刺激足以使有机体继续对它维持注意并对它进行探索,惊奇就转化为兴趣情绪。因此,幼儿的这种特点能否得到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 
    1、允许幼儿的“闪亮”登场
    就儿童的心理特征而言,现实和想象是可以自由沟通的。在故事教学中,幼儿常常会有许多异想天开的想法,会说出让成人啼笑皆非的话,会做出让成人不可思议的事。如:风儿长着长耳朵,白兔生红眼病了,葵花、太阳是兄妹等等,可真是这些啼笑皆非,异想天开,不可思议,才让幼儿“闪亮”,才是幼儿真正的个性,教师应重视与赏识这些“闪亮”,并借助这些“闪亮”乘机引导幼儿思考、讨论,使幼儿好奇心得到延伸和扩展。
    2、鼓励大胆提问
    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深受大家的喜欢。它的精彩在于营造了一种宽松、民主的和谐氛围,嘉宾与参与观众之间能大胆提问,实话实说,积极互动。在故事教学中,我就让幼儿大胆提问,实话实说。如在《卖火柴的小姑娘》中幼儿提问:“她爸爸为什么叫小姑娘去卖火柴?她应该自己去呀!”“小姑娘妈妈死了吗?”“她那么可怜,爸爸为什么还要打她?”《小壁虎借尾巴》中提问:“猴子、兔子的尾巴有什么用?“人没有尾巴不是照样好好的?“我看动物的尾巴还是没有好?”……虽然幼儿的提问让教师一时难以回答清楚,但教师真诚地赞赏幼儿的提问,鼓励各抒已见,使幼儿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提问永远重视和接纳,使孩子永保童真、童趣、童味。
    3、创设还童角色
    根据皮亚杰的语言活动观,教师创造的良好语言教育环境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师生互动合作的平等的人际关系。这样,幼儿才会大胆发表不同于自己的意见。“还童角色”能拉近幼儿与教师之间距离,能融洽到幼儿中去,积极聆听、观察、了解幼儿的想法、做法,及时抓住幼儿闪露出的新颖的思维火花进行肯定,激励和启发。如:游戏《输赢之间》,演译的是龟兔赛跑的故事,由于我的加入,幼儿的热情被充分激起,比赛完毕,幼儿围在一起讨论输赢时,气氛相当热烈和融洽。 “原来老师也会输,老师你不是输了吗?”有个小朋友轻轻问我,我微笑着点点头。 “如果兔子不睡觉,乌龟肯定赢不了兔子”,“小兔真耍赖,自己输了还不服气”……结果就引发出龟兔的第二次赛跑。
    二、呈现激情昂扬的情境,激活幼儿思维
    现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不断变化或富有新异性的刺激,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内驱力,就能保持思维的持久性。尽管幼儿好奇好问,但如果教师习惯于单一、机械、枯燥乏味的传统式教学模式,老调重弹,幼儿好问、乐问的天性就会被磨灭。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创设“激情昂扬”的情境,要善于运用引人入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环境渲染、场景设置、实景体验、角色扮演等不断给幼儿新鲜感、惊奇感、回味感、满足感……让幼儿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不亦乐乎的情感从事学习与思考。
    1、创设“生动形象”的可感情境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教师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把静态的故事内容变为动态的故事画面,把看、听、想、讲有机结合起来,使活动更符合幼儿的特点:生动形象、充满情趣。
    如: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屏幕上立刻呈现出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蝌蚪,在清澈的河里游来游去。给幼儿带来视觉、听觉的冲击。于是幼儿个个来了兴趣,在声音、角色动作、变化的画面等信息刺激下,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这么多小蝌蚪聚在一起做什么?”“小蝌蚪游来游去在找吃的吧!”“他们吃什么?”“小蝌蚪为什么不跟妈妈在一起?”“这只小蝌蚪离队了?”等等。生动的画面既满足了幼儿好问的欲望,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又顺利地引出了课堂主题。紧接着,老师巧设疑问:“这些可爱小蝌蚪东瞧瞧、西望望,好像很着急的样子,它们到底在干什么呢?(找吃的、找妈妈)”,“小朋友愿意帮它们找妈妈吗?”这时,小朋友个个兴趣盎然,对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后,当讲到:“四条腿长齐了,尾巴没有了,换上绿衣裳,就跟妈妈一样了”时,小朋友又产生疑问:“小蝌蚪的尾巴怎么会脱掉了?”顺应小朋友的问题教师留下余味,鼓励幼儿课外养殖小蝌蚪,观察蝌蚪尾巴的变化,小朋友的兴趣达到了另一个高潮。
    2、创设“可望可即”的情境
    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维的基础(皮亚杰认识理论),创设可望可即的情境,使幼儿亲身体验,身临其境,在真切的、鲜明的、活生生的环境中,不断提问、不断思考、不断想象。
    如故事《神奇的雨》中,以自然现象“雨”作为想象的出发点,教师设计了玩雨→说雨→雨的联想几个环节。在“玩雨”这个环节中,让幼儿实地观察、亲身感受“雨”,引导、鼓励幼儿去发现问题,探索奥秘,为后面的活动作铺垫。当我把小朋友带到操场时,小朋友乐坏了,有的张开嘴巴尝雨,有的用手接雨,有的聆听雨落在伞上的声音,有的踩着水坑……接着,问题接踵而来,“为什么雨落下来是斜的?”“为什么水潭里的倒影动起来是波浪形的?”“为什么雨下在泥地上有个小圆洞”“雨点会顺着伞流下来。”“雨真甜、真凉。”“草上的雨点像水晶球、像珍珠”等等。在活动中,当我看到小朋友对着水坑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水,看到小朋友的脸上写满欢乐,我知道他们的天性得到了张扬。
    3、创设“自由畅想”的情境
    天马行空,任我驰骋,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象的天地对激活幼儿的思维也非常重要。
    如在故事《动物的翅膀》第二课时中,我首先在教室里悬挂了许多鸟类动物的教具,让“鸟儿”在空中随风飘荡,营造了一种氛围。然后,让幼儿用彩纸、丝巾、彩旗等为自己装上一对翅膀,让幼儿想象,“假如自己有一对翅膀会怎么样?”还没等我问完,就有幼儿在相互表达了。 “假如我有一对翅膀,我一定到天宫中去找孙悟空”“假如我有一对翅膀,我一定去南极……”“假如我有一对翅膀,我就跟小鸟比赛。”------- 接着,教师乘机把问题“有翅膀的动物一定会飞吗?”抛给幼儿。那发言、讨论的场景真的非常激烈和感人。原来,幼儿知道的远远比教师多,最后,幼儿在配乐声中朗诵自己创编的作品:“ 假如我有翅膀,我要飞上蓝天拥抱白云; 假如我有翅膀,我要飞到森林和小鸟玩耍; 假如我有翅膀,我要带妈妈出去游玩------”
    三、巧设问题情境,诱导幼儿敢问善问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说:教师的“教”要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提出问题;学会作出假设;学会创造想象;学会大胆质疑。最终促进幼儿将外显的学习活动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操作活动。在故事教学中,有些幼儿一看到生动有趣的角色形象、画面内容,就会加快大脑的兴奋度,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但由于经验和能力有限,他们所提的许多问题往往是表面的、肤浅的、笼统的,甚至是词不达意的,并没有把心中的疑问表达出来,提问的价值不高,容易被老师、同伴忽视,从而影响提问的积极性,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帮助幼儿提高“问”的技能。
    1、教师做好提问的示范与引导
    在幼儿从提低层次问题到提高层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优化问题设计,更多地从反思、质疑、假设等角度提出问题。以“为什么”、“怎么样”强调思维过程而不是思维结果的过程性问题,以“如果——就”的调换法、推测法为形式的假设性问题;以“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的开放性问题等穿插进行。切忌提“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这类问题,也要极少提“是什么”、“什么是”这类问题,尽量多提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故事《卖火柴的小姑娘》、《红套鞋》、《小兔的新家》教学中的提问:“卖火柴的小姑娘为什么希望‘祖母’把她带去?“为什么动物们看到红套鞋都要去穿一穿?“假如你是红套鞋会怎么想?怎做做?”“小乌龟驮着小兔还可以去哪里?”等等。教师平时经常性地这样提问,实际上无形中就给了幼儿示范,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习问“问题”的方法。
    2、教给幼儿“问”的技能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幼儿学会提问并不是要求幼儿很理性地知道提问的种类,并生搬硬套,而是引导幼儿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根据具体的故事情节很自然地提出问题,渐渐地学会反思、质疑、假设。
   (1)抓住时机,诱发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的心理状态及故事的情节发展抓住幼儿发问的时机,如:当幼儿疑惑不解思维卡壳时,当幼儿有所感悟、跃跃欲试时,以及在故事情节的关键处、衔接处、转折处等,教师启发,诱导幼儿“问”在点上,说出心里的疑问,以便因势利导。《卖火柴的小姑娘》有这一情节:除夕晚,在寒冷和黑暗中,有一个光头赤脚的穷苦小女孩正在街上走着。有个幼儿表现出疑惑的神情,这时老师定格了画面,提问幼儿:“你看到这幅画面有什么想法吗?”,“小姑娘为什么这么晚还不回家,是找不着家了吗?”其他幼儿也迫不及待地问:“她没有爸妈吗?”“她怎么会光着脚,她的鞋子呢?”小姑娘悲惨的生活是我们的孩子无法体味到的,所以才会产生这么多的疑问。在课后的延伸活动中,师生一起收集了许多西部贫困孩子和孤儿院的图片资料,引导幼儿用各种方法为贫困孩子献爱心。 
相关热词搜索:故事教学
0
顶一下
0
踩一下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网站首页 | 产品展示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sitemap | 在线问答

幼师群:42575230  54118754  |  园长群:107615813 | 经销商群:107617312 |  妈妈群:107616762 |  幼教公司群:121128490

在线咨询: 点击咨询
QQ:23419676 点击咨询
QQ:835226297 点击咨询
QQ:420675791 点击咨询
QQ:335163768 点击咨询
QQ:361206426 注:本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若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学前谷-中国婴幼儿教育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1032079号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