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中国婴幼儿教育网

幼儿园说课要点

2014-11-11 11:29| 发布者:随遇而安| 查看:9572| 评论:0

摘要:  说课要点   语言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 ...

  说课要点

  语言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科学

  《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要尽量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从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培养幼儿一种运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

  "纲要"中指出,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幼儿期的生活还处在他律的阶段,他们并不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别人这样做,他们也会这样做。作为老师应该让幼儿或得正确的情感体验,要让幼儿明白不文明行为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所造成的危害,要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关心、爱护周围的环境,关注自身的生存空间,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使他们在内化的过程中成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宣传者、执行者,并将良好的习惯泛化到周围人身上,从中找到快乐。

  数学:

  新《纲要》中提到,要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幼儿园的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而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探索的对象。

  数学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并喜欢进行数学活动。培养幼儿具有正确使用操作材料的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中班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注意和发现周围环境中物体数量间的差异、物体的形状、以及它们的空间的位置等。

  说教法: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本活动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结合多种教法进行活动。

  1、直观演示法

  通过演示变换实物,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结合教师的变换操作及幼儿的亲身体验,动静结合,使教学成为有趣的活动,从而孩子们情绪高涨,兴趣盎然。

  2、谈话法

  在活动中适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语言习惯。

  3、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这个活动我以一根游戏主线--"香蕉香蕉变变变"贯穿始终,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既能更好地达到活动目的,又能更好地激发出幼儿的丰富想象力,并帮助幼儿巩固想象结果。

  4、操作体验法

  它是幼儿建构知识的基本方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

  说学法 :

  1、多通道参与法:《纲要》科学领域目标明确指出:"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我引导幼儿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对自己的成长发生了兴趣。

  2、交流讨论法:当幼儿对自己成长有一定的感受时,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讲述自己的故事,讨论自己的成长,不仅让幼儿分享快乐,达到生生互动,而且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展示法:让幼儿展示自己的本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每个幼儿都获得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并对自己的成长充满了期待。

  4、尝试法:陶行知说过"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活动中让幼儿制作、排序、布置"本领树",幼儿的思维更加灵活,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拓展了知识面。

  辽宁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施细则(试行)

  一、        教育内容与要求

  "教育内容与要求"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年龄分三个阶段,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指导策略。教师应依据本班幼儿的实际,确立具体的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并注意各领域的相互渗透,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健康

  (一)目标

  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稳定,愉快;

  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二)基本内容与要求(目标在这里找)

  中班

  1、喜欢集体生活,能心情愉快地参加各类活动,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2、能愉快、安静地进餐,会使用筷子;了解简单的营养常识,养成不挑食、不掉饭粒的习惯;能主动饮水。

  3、在日常生活中,能认真盥洗,会自己洗脸;坚持餐前便后洗手,会正确刷牙,坚持早晚刷牙。

  4、保持个人及生活环境的卫生整洁,能整齐地叠放自己的衣物;安静入寝,学习整理床铺;不乱扔废弃物品。

  5、了解与生活有关的安全常识,知道不安全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知道遇到危险时会躲避、会呼救,在活动中学习保护自己并注意不碰伤他人。

  6,了解简单的保健常识,能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养成正确的站、立、行姿势;学会保护视力、牙齿等身体的主要器官。

  7、坚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尝试、模仿与练习各种基本动作,大肌肉和小肌肉动作能逐步达到协调、灵活。

  8、主动尝试各种体育器械及材料的多种玩法,充分活动身体,逐步增强体质。

  9、能听口令进行队列练习,会随节奏做简单的徒手操和轻器械操。

  大班

  1、进一步体验与老师和同伴相处的快乐,能初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活泼开朗。

  2、进餐举止文明,不暴饮暴食,不挑食,了解粗浅的食物与营养的关系。

  3、保持个人卫生及环境的整洁,乐于参与简单的清洁环境和服务性劳动。

  4、养成独立地盥洗、睡眠、排泄等习惯,逐步学会根据气温的变化及自己的冷热感觉主动增减衣服;初步形成管理自己生活用品及学习用品的能力。

  5、初步了解身体主要器官功能,懂得保护视力和预防眼病以及预防龋齿和换牙的一般常识,学会保护身体的简单方法。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安全标志,了解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及处理方法,懂得远离危险。

  7、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对大气变化有一定适应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8、精神饱满、情绪愉快,喜欢并能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能综合地运用走、跑、跳、平衡、钻爬等大肌肉运动技能进行活动,动作协调、灵活、有耐力。小肌肉动作发

  展协调、灵活。

  9、在体育游戏中,能主动探索各种器械、材料的多种玩法,在游戏中学习合作,遵守规则,不怕输。

  10、能动作有力、整齐地随音乐做徒手操和轻器械操。

  (三)指导策略(理论在这里)

  1、充分认识健康对学前儿童成长的意义,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2、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应尊重、爱护每位幼儿,营造一种宽松自由、接纳、理解、支持的氛围,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同伴关系,帮助幼儿学习调节情绪和表达情感,使幼儿形成安全感,情绪稳定、主动愉快地参与各种活动。

  3、和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要鼓励幼儿进行自立,自主的尝试,为其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运用游戏、示范、练习的方法,引导幼儿学习生活自理的技能,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注意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

  4、科学安排活动内容,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其基本动作,满足不同儿童运动的需要和运动量,全面锻炼身体。

  5、注重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根据幼儿的特点,开展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保证户外活动2小时。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的运动器械和材料,允许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材料和伙伴,体验运动乐趣,逐步养成锻炼的习惯。

  6、尊重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观察分析运动中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及运动量等方面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适时,适当地指导,避免过高过底或强求一律。严禁以任何名义进行有损幼儿健康的比赛、表演和训练等。

  7、在体育活动中,注意培养幼儿坚强、勇敢、守规则、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语言

  (一)   目标

  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二)基本内容与要求

  中班

  1、乐意与别人交谈,恰当使用礼貌用语,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

  2、能够耐心倾听他人讲话,理解他人说话的意思并做出积极的应答。

  3、能够自然大方、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4、愿意欣赏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理解其内容,能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多种方式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5、喜欢阅读图书,能看懂单页多幅儿童图书的内容,爱护图书。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标志和符号,理解其代表的意思。

  7、愿意学说普通话,发音清楚、正确。

  大班

  1、能够专注地听别人讲话,较好地理解别人说话的内容,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2、能够围绕某一话题进行谈话或讨论,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讲话礼貌,同时关注别人的想法。

  3、能够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

  4、在集体面前讲话态度自然大方,声音适度。

  5、在欣赏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能够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表达的情感,学习根据文学作品的线索及结构进行创编。

  6、学习独立阅读图书,初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7、关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符号、标志及文字,理解其表达的意思,在游戏及活动中尝试运用简单的图像、符号等形式进行表达。

  8、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能按规范笔顺书写自己的名字并对汉字感兴趣。

  9、坚持说普通话,发音准确。

  (三)指导策略

  1、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

  2、引导幼儿广泛接触自然和社会,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不断丰富他们的各种经验和感受,使幼儿有乐于表达与交流的内容,做到有话可说。

  3、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为幼儿提供符合其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的读物,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体验阅读的乐趣,培养初步的阅读能力。

  4、根据幼儿学习个性化的特点,积极创造条件保证教师每日有与幼儿进行个别交谈的时间,同时对有语言障碍的幼儿要给予特别的爱护和关注。

  5、与家长密切配合,促进每个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6、注重将语言教育渗透在一日生活及各领域教育之中,为幼儿创设师生间、同伴间自由表达和相互交流的机会,避免只重视语言活动及脱离实际生活学习语言的现象。

  7、教师应做到语言规范、亲切、文明、生动,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正确使用普通话,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

  社会

  (一)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二)基本内容与要求

  中班

  1、能愉快的参加各项活动,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

  2、了解自己的兴趣、愿望,知道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

  3、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习处理交往中的冲突,懂得轮流、谦让与分享。

  4、关心和了解社会生活及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理解规则与自己的关系,能初步遵守规则。

  5、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意见,愿意为自己、他人和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

  6、初步学会评价自己与同伴的行为,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懂得要做诚实、守信用的人。

  7、了解自己的亲人及与自己有关的周围人的工作状况和付出的辛苦,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能够体验他人情绪,学会关心、同情、帮助他人。

  8、初步了解周围环境的设施、景观等,感受家乡的变化和美好;参与节日活动,体验节日的快乐。 9、知道世界有许多国家,愿意了解其他国家的事。

  大班

  1、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和集体的力量。

  2、在活动中愿意与同伴合作、分享,能察觉他人的情绪,尊重他人的需要,能够协商、配合,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

  3、乐意尝试新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不怕困难和挫折,做事有耐心、有信心,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4、关心集体,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并乐于为集体做事,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具有初步的责任意识。

  5、理解规则的重要性,乐于参与制定有关生活、游戏和活动规则,并自觉遵守与自己有关的社会行为规则,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

  6、能注意倾听他人的愿望和意见,懂得欣赏他人的优点,具有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对不良行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7、了解周围人为自己付出的劳动和他们劳动的社会意义,尊敬他们并爱惜劳动成果,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谢意。

  8、懂得关心并乐于帮助弱小和有困难的人,养成友善、守信、诚实、勇敢等品行。

  9、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初步感受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形成爱祖国的情感。

  (三)指导策略

  1、社会教育是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过程。它们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应依据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在教育中既要重视幼儿年龄的阶段性,又要重视教育的连续性,使幼儿社会教育成为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2、社会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应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同时,要善于发现和把握日常生活中有价值的教育契机,进行随机教育。同时,要挖掘各领域活动中的社会教育价值,做到互相渗透、有机结合。

  3、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环境与幼儿的交互作用。尊重幼儿,善于倾听幼儿的表达,爱护、鼓励和欣赏每一位幼儿,使幼儿真正感受和体验到老师的关爱。避免消极的纠正和强制性手段而引起的情绪对抗。

  4、社会教育是建立在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成人之间的共同生活和活动中的,其中的交往、实践、体验都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途径。要为幼儿创设大量的实践机会,引导幼儿在具体活动中感受、体验、理解规则的意义,逐步形成自觉行为,养成习惯。

  5、社会教育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密切结合,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及时与家长沟通,尤其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共同促进其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6、要有效地利用社会多方面的教育资源,在社会环境中让幼儿深入地了解社会生活,感知社会的多样性,从而达到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的。

  科学

  (一)目标

  1.  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  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  能用适当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  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  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二)基本内容要求

  中班

  1.亲近周围环境中的动植物,学习观察、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懂得关心照顾动植物。

  2.在与自然的接触中,观察风、雨、雪等自然现象,初步感知四季的明显特征,能发现自然变化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影响。

  3.感知土、木、空气等自然物质,了解它们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懂得珍惜资源。

  4.对物体的溶解、沉浮等科学现象感兴趣,愿意探究并能体会这些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5.对接触到的带有新技术的物品感兴趣,有探索的欲望,愿意收集和交流有关信息。

  6.尝试运用各种常见材料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制作简单的物品,对实验结果感兴趣,体验制作和发明的乐趣,并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究的过程和各自的发现。

  7.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能按物体的某一特征(高矮、粗细、厚薄等)、数量进行分类或正逆排序。

  8.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能正确点数10以内的物体,并能用数字表示。能按数取物或按物取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

  9.在生活中比较两个物体高矮、厚薄、粗细、轻重、快慢等常见量,并能从几个物体中找出等量的物体。学习运用简单的方法进行测量。 10.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认识长方形、椭圆形和梯形,体会平面几何图形之间简单的 转换关系。

  11.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学习以客体为中心区分上下、前后、里外的空间方位。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义。

  大班

  1.主动观察动植物,感知动植物的多样性和主要特征,了解其生长所需的条件,体会动植物和环境、人类之间的依存关系。

  2.关注阳光、空气、土壤等,感知它们对动植物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3.感知四季对动植物生长变化及人们衣着、生活的影响,观察天气现象与四季的关系,主动想办法适应天气变化。

  4.对声、光、电、磁等科学现象感兴趣,学习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和实验,初步体会事物的两面性。

  5.对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成果感兴趣,感受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等现代化手段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快捷,爱科学,对科学家表示崇敬,并对未来世界大胆想象。

  6.初步学习运用调查、访问、查阅图书、多媒体等形式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体验信息的重要。

  7.主动参加科学小实验,喜欢动手操作,会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与工具,在实验中积极思考,对实验结果感兴趣,有合作探索的意识,并能用适当的方式记录、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8.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用数学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简单问题;能从不同角度按物体两种(或两种)以上特征进行分类或正逆排序。

  9.了解现实生活中加减的实际意义,学会辨认加号、减号、等号等简单的数学符号,并能结合实物及生活情境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学习正确书写10以内阿拉伯数字。初步体会量的守恒及10以内物体数的守恒。

  10.在操作活动中,学会用目测或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远近、宽窄、体积等量的差别。学习用多种方法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自然测量,并能记录统计测量的结果。

  11.在操作活动中,学会将常见物体的数量进行二等分、四等分,知道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12.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能从生活中寻找相似形状的物体。

  13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学会辨别自身的左右,体会空间方位(含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14.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认识时钟,学会看整点和半点。学习看日历,知道年、月、星期的名称及顺序,知道应该珍惜时间。

  (三)指导策略

  1.重视科学活动中儿童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激发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儿童科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其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而不以教授大量的科学知识为目的。

  2.重视多种感官的操作活动,为儿童的探究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要为儿童创设宽松的探究环境,使每个儿童都有机会参与活动,鼓励儿童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同时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开放的、安全的材料,为每个儿童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切忌在儿童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生硬灌输。

  3.重视科学教育的游戏化、多样化、生活化。科学教育要回归儿童真实的生活、回归自然,教师要利用儿童感兴趣的、身边的各种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引导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及集体学习中运用多种方式去探索科学、理解科学,形成初步的科学态度,避免儿童科学教育的单一的教学化倾向。

  4.关注儿童自发的探究活动,重视儿童对科学概念的自我建构。在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关注儿童自发的个别探究活动,将其视为科学教育的重要形式,并在其中引导儿童积极参加探索和小组讨论,注重儿童科学概念自我建构的过程及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集体活动也应在此活动的基础上扩展和生成。

  5.引导儿童主动探究,重视儿童在科学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儿童实际参加探究活动,   使其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儿童发现问题,产生疑问;支持、鼓励儿童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想和解释;支持儿童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操作和实验,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引导儿童记录获得的信息;帮助儿童归纳、整理经验,促成新经验的主动构建,避免儿童科学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接受倾向。

  6.重视以儿童认知发展为基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科学教育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教师要以儿童的认知发展为出发点,充分发挥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儿童循序渐进地不断积累科学经验,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

  艺术

  (一)目标

  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二)基本内容与要求

  中班

  1.喜欢参加艺术活动,体验与同伴共同参与艺术活动的快乐。

  2.自然愉快地以不同的速度、力度有表情地演唱,学习倾听歌曲的前奏、间奏;能根据歌曲的内容仿编歌词、创编动作。

  3.能按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的变化变换动作;学习一些简单的集体舞。

  4.能根据音乐性质、节奏,选择相应的乐器为音乐伴奏,初步学习看指挥演奏。

  5.能从周围美的环境和美术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喜欢欣赏音乐,初步听辨比较明显的高、低、快、慢、强、弱的变化,并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同伴分享,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6.愿意尝试使用各种工具,表现物体的基本部分和主要特征,并进行简单的布局,大胆地使用多种颜色表现艺术作品。

  7.掌握一些基本的折、剪、撕、捏的方法,表现物体的主要特征,并使用一些自然材料和废旧材料,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象大胆表现,初步学习评价自己的作品。

  大班

  1.愉快地参加艺术活动,积极体验参与活动和与他人交往的快乐。

  2.用恰当的声音与表情表现歌曲的情感和风格。能根据歌曲内容改编、创编歌词;能注意倾听、与他人合作,产生初步的默契感。

  3.能按音乐的内容、风格和节奏特点做舞蹈动作,并能根据乐曲的内容、性质创编相应的动作。

  4.学习齐奏、轮奏,能按指挥和手势开始、结束和变换演奏,感受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5.能较准确地感受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并产生丰富的想象,能用语言、动作、表情、图画等形式表现出来。

  6.能运用各种美术工具进行绘画,大胆构图,创造性地使用各种颜色和形式,表现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7.能创造性地使用自然物或废旧材料进行泥工、纸工、玩具制作等活动。

  8.愿意在他人和集体面前表演或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同伴的表现,有初步的审美和评价能力。

  (三)指导策略

  1.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情感教育功能。教师应注重以激发幼儿兴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为主,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活动结果,而忽视幼儿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

  2.在艺术活动中要尊重每个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承认和接纳幼儿间的差异,针对幼儿的发展状况和不同的需要,对表现方式和表现技能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使每个幼儿都能在艺术实践中充分感受领会到艺术活动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

  3.在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中,注重全面调动幼儿多种感官的参与和满足多种内部发展需要,不束缚幼儿的手脚,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4.教师要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丰富其感性经验,通过多种形式为幼儿提供文化、艺术欣赏的机会,帮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自然、周围环境和艺术作品的美。

  5.在艺术活动中教师要以真诚、喜悦之心去接纳和肯定幼儿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并提出适合其水平的建议,激发和保护幼儿的表现欲和自信心,避免对幼儿的表现予以否定或限制。

  6.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材料,保证艺术活动的开展。支持和鼓励幼儿随时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形式、方法进行创造。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数学说课模板

  一、说教材:数学活动的内容对于幼儿来说比较枯燥抽象,只有将数学教育活动内容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让他们在生活中学数学,才能易于让幼儿理解。大班幼儿的抽象思维以有一定的发展,-----------纲要中指出:"重视科学教育的游戏化、多样化、生活化"本次活动中我通过-------------------

  二、说目标: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本次活动的内容,我拟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

  2.知识目标--

  3.能力目标--

  根据以上目标,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

  活动难点是

  三、说活动准备:知识准备:

  物质准备:

  四、说教法学法: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教师以参与者、支持者、引导者出现,恰当的使用教学方法,引领幼儿在已有生活中的数学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情景法、迁移法、观察法、比较法、尝试操作法-------

  五、说教学流程:依据目标结合以上教法、学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整个过程以故事情景引领。

  一)、引导幼儿回忆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讨论明确门牌号码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是难点-----

  三)、尝试给小动物设计门牌号码。------

  四)展示布置设计的门牌号码,互相学习同伴间的各种设计。

  这次教育活动我通过以上的教法和学法的恰当使用,幼儿通过迁移已有的生活经验,观看录像,加之观察比较----------体验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大班数学活动《排序》说课设计

  大家好,我说课的活动内容是幼儿园大班活动《排序》。

  一、说教材

  排序这部分知识已经安排学习过大小、粗细的教学内容,在这基础上再继续学习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教材要求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进行自主发现其规律特征。

  二、说目标

  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对教材要求的了解,我拟定了这节课的活动目标为:

  (1)过操作活动,学习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继续排序。

  (2)提高幼儿的判断、推理能力及动手能力,感受活动的快乐。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认为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懂得发现按颜色、形

  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而教学难点是让幼儿会画出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

  四、说活动准备

  五、说教法和学法

  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

  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准备。遵循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本节课采用了如下教法和学法:

  1、情景引入法:

  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谈话、演小品等情境,使幼儿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2、观察法:

  活动中通过安排幼儿观察两种范例图,引导幼儿发现两种简单的排序规律,建构知识系统。

  3、自主探索法:

  幼儿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提供学习材料,让幼儿进行动手操作,体验和探究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的士制作过程。

  六、说教学流程

  (一)、整体思路意图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幼儿学习按大小、精细的规律特征排序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整节课教学设计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情境为主线、活动为梳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小品表演"、"观察图形"、"动手画图"、"制作头饰"等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为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幼儿的积极性、主体性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保护幼儿的意见,开发幼儿的创造力,鼓励幼儿善于发现与众不同的现象。

  (二)、教学方案

  1、以淡话的形式引入,激发幼儿的兴趣。(小品表演)

  2、学习发现有规律的排序。

  (1)引导幼儿学习两种简单的排序规律。

  出示范例图: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图案的排序规律。

  (2)完成的排序挂图,与幼儿一起寻找挂图中的排序规律。

  (3)幼儿动手操作,按顺序有规律进行继续排序,教师观察、指导。

  3、制作头饰

  (1)提供材料,让幼儿为自己设计一个头饰,要求幼儿要按一定顺序有规

  律的排序。

  (2)幼儿动手操作,鼓励幼儿和别人做的不一样。

  4、活动延伸

  让幼儿用实物,按一定的顺序有规律的排序。

  本节课利用小品表演形式导入,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一定会十分活跃。而且我根据;幼儿的学习的现实起点,直接了出示两种简单的排序规律的挂图,然后让幼儿观察寻找图中的规律,顺着幼儿的"学"来"导",在"导"中让幼儿探究,完成未排完的图形,建立知识表象使幼儿得到启迪,悟到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相信课堂能够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舞台。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幼儿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也是最牢固的。课中我设计"制作头饰",让幼儿全身心投入到玩中,在玩中探求,体验和巩固,一定会加深了

  幼儿对排序的认识,又培养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拓展了幼儿的思维,内化了所学的知识,还会培养了幼儿创新的能力。

  说课稿:《神奇的筷子》

  一:说设计思路:

  此活动的选材来源于生活,筷子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一种餐具,他们基本上每天都能看到,用筷子进食是我国的一大特点。

  常言道,心灵手巧。使用筷子是手的精细协调动作。用筷子夹食物时,不仅是5个手指的活动,腕、肩及肘关节也要同时参与。从大脑各区分工情况来看,控制手和面部肌肉活动的区域要比其它肌肉运动区域大得多,肌肉活动时刺激了脑细胞,有助于大脑的发育。可见,及早进行手的活动功能训练一方面可以让幼儿享受用筷子进餐的乐趣,另一方面对幼儿的智力发育也有好处。中班幼儿的小肌肉不断的发展,可以掌握多种动作技能,而且会比较协调。但班里大部分幼儿不会使用筷子吃饭。因此,我选择此教材让幼儿在游戏练习中学会使用筷子,并体验其中的乐趣。

  二:说教学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了解筷子的用途,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的发明创造。

  2锻炼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手指配合的协调性。

  3.尝试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根据活动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定位于:使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为此,我作了以下的准备:幼儿人手一双筷子、一只碟子;每组一只托盘,内放煮熟的五香豆粒、花生粒和豌豆粒;《卖汤圆》音乐磁带和录音机。

  三:说教学方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本次活动中,我还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示范法:使用筷子需要掌握动作要领,通过教师准确的示范动作让幼儿掌握学习内容和基本动作技能。

  2.操作探究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练习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此时不必强求孩子一定要按照自己用筷子的姿势,幼儿拿筷子的姿势有个逐渐改进的过程,学会主要动作要领就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拿筷子的姿势会越来越准确。第二次操作是实践活动,通过品尝食物进一步练习和巩固筷子的使用方法。第三次操作,主要是尝试使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并体验其中的乐趣。

  3.游戏法:中班幼儿处于游戏的高峰时期,好动是他们这一年龄段的突出特点。因此,我设计了"筷子舞""搭建筷子"等一些游戏,让幼儿充分体验筷子带来的乐趣。

  四:说学法:

  操作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一次操作活动中我就引导幼儿练习筷子的使用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对教师示范的观察进行练习,他们不一定会使用的很正确,那也不要紧,在第二次的实践活动中,幼儿通过品尝,强化了筷子的使用方法,教师适时的个别指导,就巩固了练习方法。在尝试筷子进行各种活动时,孩子们通过使用筷子打击节奏、搭建游戏等活动中,他们的创造思维得到了发展。

  五:教学过程:

  我采用了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导入活动--学习筷子使用方法--练习筷子的实践活动--筷子游戏

  1.导入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我就采用谜语引起幼儿对筷子的兴趣,"姐妹双双一样长,一起工作一起忙,冷冷热热都经过,酸甜苦辣一起尝。"这个谜语形象的讲述了筷子的外型特点和用途。在孩子们兴趣勃勃的猜出谜语后,教师出示筷子,简单介绍它的来源和用途,激发幼儿操作筷子的欲望,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并落实了第一个目标。

  2.学习活动。

  筷子的使用方法有一定的标准,因此,我在幼儿第一次练习前,先示范讲解使用筷子的动作要领,再让幼儿练习自由练习。第二次的学习,我配上了音乐,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里练习并拢筷子拨饭、张开筷子夹菜等动作。

  3.实践活动。

  学习筷子的目的在于在实践活动中的运用,在这环节里我为幼儿提供了豆类食品,让他们通过品尝锻炼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手指配合的协调性,落实了第二个目标,在音乐中,孩子们无拘无束的使用筷子,边吃边和同伴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幼儿。最后是小结使用筷子的好处。

  4.游戏活动。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因此,在幼儿使用筷子品尝活动即将结束时,教师随音乐用筷子敲出欢快的节奏,吸引幼儿一起来打击节奏乐。这个游戏活动渗透了艺术活动,在幼儿跳完节奏舞后,教师提问:"筷子还可以怎么玩?"这个问题的设计为幼儿提供了创造发挥的空间,在这环节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游戏活动。

  六:说活动评价

  纵观整个活动,各环节紧密相连,相互渗透,所有环节都是围绕"筷子"来进行。本次活动,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整合"的设计思想,有效贯彻了《纲要》的理念,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我相信,通过这个活动,能让幼儿真正体验在活动中享受使用筷子的乐趣。

  音乐活动《狐狸和小鸟》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大班音乐活动《狐狸和小鸟》是一次音乐欣赏活动,整个活动过程都是引导幼儿在倾听的基础上进行游戏。《狐狸和小鸟》运用了4种乐器(鼓、笛子、口哨、钢琴)来演奏,这首曲子轻松活泼,节奏鲜明,每个乐句特点突出,句与句之间变化丰富,能够更吸引幼儿,便于幼儿理解音乐内容。但音乐欣赏对幼儿音乐学习的水平要求很高,考虑到大班幼儿欣赏的能力,因此本活动理念是运用形象生动的音乐图谱,通过师幼互动,贯穿游戏情境,以鼓励、赏识的方法来调动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和 创造性,使幼儿愉快地投入到整个活动中。

  二、说目标

  幼儿学习音乐的目的使培养他们的审美感受,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正如《纲要》所说,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因此 我定目标为:

  1、通过倾听,引导幼儿感受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和乐曲的情节变化。

  2、大胆表现和创编乐曲中的游戏情境,培养幼儿对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的兴趣。

  那么我考虑到我设计的音乐情节较简单,而幼儿平常较少接触乐器,因此我确定活动的重点是:在倾听中大胆表现和创编乐曲中的游戏情节;难点是:能根据音乐中乐器音色的变化来猜想角色的出场和情节的发展。

  三、说活动准备

  四、说教法学法

  当代教育论认为教育过程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幼互动是本活动教学发的最大特点。一方面,幼儿是音乐活动的学习者和创作者,幼儿带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音乐教育活动的期盼,指导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大胆地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体验并主动与老师沟通,活动教师的支持、帮助和鼓励。另一方面,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与促进者,也是幼儿音乐表现和艺术创造活动的发现者、欣赏者、学习者。教师带着信息、期望自觉不自觉地巴暗含的期望传递给幼儿,从而有效地激发幼儿音乐学习和探索的当即,从中体验学习和表达带来的快乐。

  在师幼互动的基础上我运用了欣赏、图谱教学、游戏等教学方法:

  1、欣赏法:是音乐活动必不可少的方法,在活动中我先引导幼儿完整欣赏,其目的是保持乐曲的完整性,让幼儿完整感受乐曲活泼欢快的特点,为活动的 开展做情感铺垫。而奋斗欣赏是为了突出乐句音色变化与节奏特点,引导幼儿辨别音色更好地感受乐曲情节的发展,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2、图谱教学法:是从幼儿认识食物的特点出发。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而图谱教学法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它以形象生动的图案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在活动重我通过乐器图片、狐狸小鸟图片加上老师的语气、神态、体态的变化进一步引导孩子们进行体验和感受。

  3、游戏法:游戏给幼儿的感受带来无限的乐趣。本活动重 ,我设置的音乐情境本身就是"狐狸和小鸟"在森林里做游戏主要一个过程。其中我引导幼儿猜想两只动物会做什么游戏,游戏结束后会干什么,并结合音乐用身体动作来表现,把活动推向高潮。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对想象力的启迪,欣赏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活动中,我充分运用听一听、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身体体态的表现等手段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们区感受、体验音乐的情境,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快乐的游戏,这正是体现了《纲要》所说的让幼儿大胆得运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五、说教学程序。

  下面我就简单说说教学环节。

  1、以去森林引题,让幼儿初步感受旋律。

  主要让幼儿感受旋律活泼欢快的特点及其中所包含的乐器。

  2、在倾听中辨别笛子的音色。

  这个环节主要是想让幼儿听辨四种乐器的音色,从而分辨出笛子的音色。

  3、在倾听中理解与表现音乐中的故事情节。

  这个环节是本活动的重难点,采用边倾听边游戏的形式,通过图谱、分句欣赏,引导幼儿听听乐句音色、旋律的变化,让他们猜想角色的出场顺序和情节的发展,创编游戏情境,体验游戏、表演带来的快乐。

  4、迁移游戏经验。

  结合音乐和"小熊和小猴"的角色特点,引导幼儿想象情节发展,并进行游戏表演。

  六、说活动延伸

  继续在表演区欣赏乐曲,并鼓励幼儿大胆表演。





1、下载 幼师帮手机APP,百万幼师同分享!幼儿教师教学的必备工具!
2、下载 亿妈汇手机APP,百万妈妈分享育儿经验!妈妈育儿的必备工具!
3、下载 孕妇宝手机APP,百万孕妇面对面交流!孕妇必备的孕产工具!
4、APP安装方法:手机打开亿师官网(www.yishiwang.net )网页最底端选择客户端安装!

5、关注"幼儿园教育"微信平台,在微信上-添加朋友-公众号-输入"幼儿园教育"-关注带有幼师帮图标平台
6、关注"婴幼儿教育网“微信平台,在微信上-添加朋友-公众号-输入"婴幼儿教育网"(微信号 qq23419676)
7、加我微信:qq835226297(每天分享幼教资源) 联系QQ:2870247344(注明幼师身份) 幼师Q群:107616762 (注明信息来源及幼儿园名称)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