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中国婴幼儿教育网

幼儿教育面试说课讲义

2014-11-11 11:30| 发布者:站在你看不到| 查看:17276| 评论:0

摘要:  幼儿教育说课讲义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XX(时间段)好!    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说活动教材、说学情、说活动准备、说活动方法、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这六个方面开始我 ...

  幼儿教育说课讲义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XX(时间段)好!
          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说活动教材、说学情、说活动准备、说活动方法、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这六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通过分析活动主题的内容特点,指明它在主题教学中的地位,并说清楚此次活动的内容是什么及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内容,阐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及感悟,充分展示自己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和驾驭分配能力,做到既说得准确又说出特色,既说出共性也说出个性。在分析教材的时候注意结合《幼儿园指导纲要》中的要求,因为《纲要》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
  在这部分主要说清三个方面,一是教材的地理位置,二是活动的内容,三是活动的作用。
     1.教材的地位是指明所说活动是哪个学段哪个领域的内容。
     2.活动的内容主要阐述所要说的活动的主要内容。
     3.活动的作用主要阐述通过本课活动,能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最好结合《纲要》中的具体要求。
  【例1】语言《月亮》
    《月亮》一课是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内容,月亮是一种自然现象,每晚都会高挂在天空,但它仅仅是看的见摸不着的东西。因此会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散文诗《月亮》富有很浓的儿童气息,把自然界的生物都拟人化了。这首诗歌语言简洁、明了,贴近幼儿生活。重复性的句式让幼儿更加便于记忆和创编。符合中班语言教学目标中提出的“让幼儿理解简短的文学作品内容,初步感受其语言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因此适合中班教学。同时,通过仿编,可以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幼儿与同伴交流的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例2】科学《泥鳅》
  《泥鳅》是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内容,泥鳅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之一,也是幼儿园的自然角中经常投放的,但常常被教师和孩子忽视,我们对泥鳅不太关注,更难得把它作为一个资源引导孩子去观察。选择泥鳅作为教学内容,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对身边常见事物也能细致观察的意识,这既是科学的内容,更是科学的态度。正如《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另外,泥鳅不会对人造成伤害,能让幼儿在观察的同时用手触摸,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自然的亲近感,培养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生态观。
  【例3】社会《元宵节》
       《元宵节》是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内容。节日是一种文化,节日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是幼儿学习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元宵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民俗节日,主要习俗是吃元宵、逛灯会和猜灯谜等一系列的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让幼儿加深对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认识,了解元宵节的一些风俗习惯,把幼儿置身于元宵节的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中,幼儿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也在不知不觉地建构着、发展着。正如《纲要》中指出,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而是幼儿主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学习的。
  【例4】健康《从高处往下跳》
  《从高处往下跳》是幼儿园中班健康活动内容。纲要指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同时幼儿需要知道必要的安全知识,学会保护自己。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喜欢尝试新鲜刺激的事物,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幼儿爱做向下跳的动作,大型玩具上往下跳、花坛上往下跳、甚至楼梯上最后几步时也会迫不及待的跳下来,但是有些年龄小、运动能力差的幼儿在向下跳时又有些害怕,也不懂得自我保护的方法,造成身体某些部位受伤。本活动通过创设不同的难度,使不同程度的幼儿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懂得从高处跳落的保护方法。在动作技巧上通过练习并脚轻跳、脚尖落地促使幼儿在落地前适时调节屈腿的速度和幅度,以减少对身体的震动。有效发展幼儿的深度知觉、速度知觉、力度知觉。桌椅是幼儿日常生活中较常接触的,本次健康活动利用桌椅作为幼儿游戏的对象,通过幼儿自由的尝试搭跳、搭高跳,懂得从高处跳落的自我保护方法,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培养幼儿勇于挑战的精神。
  【例5】艺术《鲜花开》
  《鲜花开》是幼儿园中班的音乐活动。节奏乐《鲜花开》,是一首2/4拍、节奏明快的幼儿打击乐曲。歌曲描绘了春天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景。活动《鲜花开》,给孩子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活动中通过听一听、学一学、做一做、培养幼儿浓厚的音乐兴趣,同时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并能利用手中的乐器通过敲打发出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根据新纲要标准:以音乐游戏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从培养幼儿的审美素养和创新精神入手,并在教学中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幼儿感受音乐情绪,让幼儿轻松、热情、愉快的演唱歌曲。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培养幼儿的审美素养以及创新精神,特别是能利用手中的乐器来敲打各种不同的音乐。同时让孩子们了解有节奏地敲打音乐,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
  【例6】艺术《美丽的橡皮泥花》
  《美丽的橡皮泥花》是幼儿园中班的艺术活动。新《纲要》提出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它激发情趣、激活兴趣;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赋予幼儿满足感和成就感。传统的幼儿艺术教育要求通过模仿掌握技能、技巧,现代幼儿艺术教育则强调精神创造的意义;强调艺术活动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美丽的橡皮泥花是幼儿既感兴趣,又能充分动手动脑的美术创作活动,我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宽松的环境,尊重个体差异,为不同水平的幼儿考虑。通过玩橡皮泥让幼儿去体验、感受色彩的美丽以及活动带来的愉悦、满足感、成就感。
  (二)活动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的教育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说课时再根据活动将教学目标具体化。教育活动的目标在内容上一般包含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方式方法三个方面。
  认知目标:认识、了解、知道、掌握本活动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具体的活动(游戏活动、小组合作活动、操作活动等)发展基本动作能力,自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的绘画能力,简单的数学运算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
  情感目标:对本活动的内容(唱歌、欣赏、科学探究等)感兴趣,喜欢参与;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大自然;养成____行为习惯。
  健康教育活动:今天,你喝牛奶了吗?(中班)
  [活动目标]
  1、认识多种乳类食品:牛奶、酸奶、豆奶等,能说出乳类食品的名字
  2、了解喝牛奶有利于牙齿和骨骼的生长。
  3、愿意每天都喝牛奶。
  本活动的第1、2条目标在认知方面对幼儿提出了具体、恰当的要求。第3条目标在态度和行为方面对幼儿提出了要求,虽然要求幼儿每天都愿意喝牛奶的要求较高,但却是合理的,幼儿有了愿意喝牛奶的态度,做到每天喝牛奶就不难了。同样是这个活动,有时目标的制定却存在着问题,例如这样的表述:
  活动举例:今天,你喝牛奶了吗?(中班)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乳类食品:牛奶、酸奶、豆奶等。
  2、让幼儿懂得喝牛奶有利于身体健康。
  3、培养幼儿喝牛奶的良好习惯。
  以上表述存在三个主要问题:其一,目标1提出认识“各种”乳类食品,这在实践中可能难以实现,因为受到地域、生活习惯等的影响,难以让幼儿认识所有种类的乳品,只能按照具体情况认识乳品;其二,目标1为发展目标,是对幼儿提出的要求,目标2、3却是教育目标,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表述方式没有统一;其三,目标2中“喝牛奶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表示过于笼统,没有以通俗、具体的语言来揭示牛奶等乳制品的特殊营养价值。
  用语言文字正确地表述目标内容,是制定目标的重要环节。教育目标是分层次的,各层次的目标的表述方法有同有异,区别主要在具体程度上。其共同之处是:
  1、内容要全面,应包括所要发展的素质的各个方面的内容。
  2、要把发展内容表述得明确具体,便于操作。以往把教育目标写得很笼统、含糊。如总目标中规定“动作协调、灵活”等,这都没有明白、准确地说明幼儿园应培养的这两方面的内容。低层次的目标内容更要表述得具体,如某中班幼儿跳跃活动的目标这样表述“能助跑跨跳平行线,跳距不少于40厘米”。
  行为目标表述的四要素
  A:谁?——audience 学习者
  B:做什么?——behavior 可观察到的学习行为
  C:在什么条件下?——condition支持学习的环境
  D:做到什么程度?——degree 行为的标准
  3、要从幼儿角度来表述目标。因为目标是幼儿的发展指标,是幼儿自身要达到的发展目标,也是教师要帮助幼儿达到的指标,而不是教师要传授的内容。以往习惯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表述幼儿发展目标是不准确的。
  4、内容和要求始终和总目标、阶段目标在方向上保持一致 (参考《纲要》)
  (三)活动重难点
    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后,结合教学内容及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及培养的能力,难点是教学目标难以完成的内容,或者是幼儿当前的水平比较难达到的目标,或者是幼儿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是错误的内容,或者是离幼儿生活比较远的比较抽象的事物。
  【例1】语言《月亮》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制定以下目标:
    ①理解诗歌的语言和画面,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主要内容。
  ②通过诗歌仿编,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③学习仿编,体验创作的乐趣。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为:理解诗歌的语言和画面,理解掌握诗歌内容。
    本次的难点定为:学习仿编,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例2】科学《泥鳅》
    《纲要》中指出,目标要注重全面性,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各方面的内容都应包含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活动方式方法等多方面的学习。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兴趣需要,我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认识泥鳅的外形特征,初步认识其生活习性.
    情感态度目标:消除对动物的恐惧心理,能大胆勇敢地与动物交往.
    方式方法目标:学习用细致观察、感官触摸等方法了解泥鳅的特征.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认识泥鳅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其生活习性,难点是:能细致观察、感官触摸等方法了解泥鳅的特征。
   二、学情分析
  分析所教年龄段幼儿的特点,以及各个幼儿在各领域活动时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本课活动开展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或者谈谈本活动的作用。分析幼儿的知识层次、能力水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生理与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现状,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式等。
  各年龄段幼儿特点供参考
  (一)小班幼儿主要年龄特点:1.动作发展快 2.认识靠行动 3.情绪作用大 4.爱模仿,容易受暗示 5.常把假想当真实 
    (二)中班幼儿主要年龄特点:1.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 2.活泼好动 3.规则意识萌芽,是非观念较模糊 4.在活动中学会交往 5.动作发展更加完善,体力明显增强  6.思维具体形象 7.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能独立表述生活中的各种事物。8.具有丰富、生动的想象力 9.通过手、口、动作、表情进行表现、表达与创造
  (三)大班幼儿主要年龄特点:1、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2、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 3、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4、合作意识逐渐增强,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7、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  8、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比较隐蔽的因果关系 9、能根据周围事物的属性进行概括和分类 10、能生动、有表情地描述事物 11、阅读兴趣显著提高  12、创造欲望比较强烈   13、象征性游戏趋于成熟   14、表现与表达方式多样化.
  各领域幼儿的发展特点:
  【社会领域】
  1.自我意识
  幼儿期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在对自己性别的认识,可自我观察到身体特征、动作、能力、爱好、所有物。幼儿的自我评价进一步发展,幼儿自我评价的主要特点是:主要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一般都过高地评价自己。幼儿活动的独立性逐渐增强。
  2.情绪情感
  幼儿期情感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儿童引起情绪反应的动因从主要为生理需要的满足逐渐过渡到主要为社会性需要的满足。如幼儿在园吃穿都没有问题,但同伴排斥他,幼儿会产生痛苦的情绪,若老师对幼儿进行表扬,幼儿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表情日渐社会化,3岁后则会根据社会的要求调节情绪表现方式。如幼儿在父母面前摔倒了就会露出痛苦的表情,大哭起来,如幼儿在老师面前摔倒了,就会忍住不哭,露出坚强的表情。
  3.道德发展
  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幼儿的道德是从无律阶段发展到他律阶段的。幼儿从不会判断对和错到能根据一些规则、权威判断是非,幼儿期的儿童的道德水平较低,需要教育者对幼儿做出正确的引导。
  【科学领域】
  3-4岁:这时期的幼儿认识过程带有很大的情绪性,缺乏有意性;认识方法以模仿为主,易受暗示 ;这一期间儿童的思维还保留着直觉行动性的特点,他们的思维还要依靠具体的事物形象和直接的动作。他们不会事先去计划自已的行动,只能是先做后想或边做边想。
  4-5岁:好奇好问好学。这一期间儿童身心的发展和活动能力的增强,活动范围的扩大,对周围环境产生浓厚的兴趣。能根据自己的直接感知去理解客体中的一些表面的、简单的因果关系。易受事物形状、颜色、大小和活动性等外部的非本质特征所影响,作出错误的因果关系判断,常按照自身的经验来判断推理一些事物。
  5-6岁:好学好问,求知欲强,初步理解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但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已开始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能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开始学习按客观事物的分类标准来进行概括分类。
  【艺术领域】
  唱歌活动:
  3岁幼儿的发音器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声带短而柔嫩,音量较小,音色比较清澈透明,一般可以唱五到六个音(c1——b1)。3岁幼儿的语言有所发展,因此对歌词的掌握较好,个别幼儿吐字不清楚。他们适合唱节奏简单的歌曲,速度为中速。在呼吸方面,由于幼儿肺活量小,呼吸短促,“讲歌”现象较多。音准是幼儿最难掌握的唱歌技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中枢神经系统对发声器官的控制能力。3岁幼儿清唱音准的合格率仅在30%左右。这一阶段的幼儿在唱歌的协调一致方面也较弱,他们不善于通过听别人的声音调节自己的唱歌速度。
  4岁幼儿的音域有所扩展,音量大幅度增加,出现喊叫现象。音色仍有柔嫩、明亮的特点。该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唱歌技能方面有较大发展,掌握歌词已没有困难,发音正确,但由于理解不正确而发错音的现象仍存在 节奏感有所发展,能唱好切分音、三拍子,但对附点音符掌握不够。
  5岁的幼儿能够用不同的速度、力度唱不同性质的歌曲,能唱出一首歌曲中强弱、快慢的明显对比和逐步变化。该年龄阶段幼儿的音准有较大进步,大部分幼儿在琴的伴奏下能唱准音,少数幼儿在清唱时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走音现象。协调一致的能力亦有所提高,能较好地进行领唱、齐唱活动。
  音乐欣赏活动:
  小班幼儿有较大的欣赏积极性,音乐能够引起他们情绪上的共鸣。他们能够理解简单、形象鲜明的标题乐曲,区别音乐的性质。以动作表达对音乐感受的能力强于语言的表述。但他们对作品的感情性质不易理解,往往只注意一些特征性因素,如模拟音色。该阶段幼儿的音乐记忆力正逐步形成。因此,在小班幼儿音乐欣赏教育活动中,只要求他们掌握音乐作品的基本性质和主要内容,引导他们通过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有时可配以适当的直观教具帮助幼儿感受音乐。  
  中班幼儿能够欣赏内容较广泛、性质及风格较多样的音乐作品,能区别其中明显的力度和速度变化及其不同的表情作用,但无法感知力度和速度的细微变化。系统的正确的音乐欣赏教育可以使他们感知简单的曲式,发展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想像力和理解力等。
  大班幼儿能正确辨认熟悉的音乐作品的情绪、性质,感知作品中的细节部分,区别不同类型的作品,如分辨进行曲和舞曲。大班阶段的幼儿掌握了初步的音乐知识,能说出“圆舞曲”、“领唱独唱”等音乐专用词汇。他们初步理解各音乐手段的表情作用,如高音区活泼跳跃的旋律表现小白兔的欢快,低音区缓慢沉重的旋律则象征黑熊、大象等。同时,他们的音乐记忆力和审美能力有所发展,表现出自己对某类音乐作品的爱好。
  绘画活动
  3-4岁:这个阶段幼儿的绘画水平处在象征期。其特点是乱线条略有减少,开始有了简单的、不太明确的构思,偶尔也能有意识地画出一个类似某种东西的图像,但这些图像与事物实体没有直接的关系,仅仅是简单的图形和线条的组合,是粗略的、不完全的,往往会遗漏部分特征,没有整体感,结构有时不合理。从色彩上看,此阶段的幼儿画面上颜色的种类通常达到3—4种以上。他们喜欢在每种物像上都涂上颜色,并开始注意按物体的固有色选择相应的颜色涂染,如树叶是绿色、树干是棕色。
  5-6岁:图式期是幼儿开始真正用绘画的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描绘周围事物和表现自我经验的时期,也是幼儿绘画最充满活力的时期,在造型、色彩、构图方面较之象征期有了明显的发展。从造型上看,能用较为流畅、熟练的线条表现物体的整体形象,试图将部分与部分融合为整体,并用一些细节来表现事物的基本特征,其结构较合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基本正确。从色彩上看,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他们注意按照物体的固有色来着色。从空间构图上看,这时的幼儿画中形象丰富,开始注意物体的大小比例,但还不能把握住分寸。虽然还不能自发地表现物体的空间遮挡关系,但已有想表现的趋势。从整个画面上看,出现了基底线的画法,即在画纸的底部画出一条长长的线条作为地面的标志,把整个画面分成地上和地下两部分,所有地面上的物体都在基底线上排列成一排,表示这些物体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上。逐渐地,这种并列式构图发展为散点式构图,即把画面上原来并列的物像分解离散开来,分布在画面的下面2/3部分,使得画面看上去立体化了。这一阶段的后期,少数儿童能画出多层并列式构图和遮挡式的构图,使画面看上去有深度感。
  手工活动
  3-4岁:这一时期的幼儿不能有目的地制作形象。在泥塑活动中,他们只是手握油泥或拍打油泥,时而掰开,时而揉成一团,享受油泥或粘土的触觉感以及形态的变化感。在剪纸活动中,幼儿开始不知道剪刀的用途,看到剪刀拿起来就玩。逐渐地在成人指导下,会用手拿剪刀,但不能正确使用,纸和剪刀不能配合,纸张常常被铰在剪刀里或从剪刀里滑出。慢慢地开始会剪出一些奇形怪状的纸片,而不是如意的纸形。这一阶段的幼儿还没有明确表现的意图,只是满足于手工操作的过程,享受着自主活动的快感,体验手工工具和材料的特性。
  4-5岁:这个时期相当于绘画中的象征期。幼儿已由无目的的动作逐渐呈现出有意图的尝试,常常在制作开始时就宣称他将要做什么,然后才开始着手制作。在泥塑活动中,幼儿进入用泥团圆、搓长的阶段,出现的是与绘画中的直线形式相对应的棒状形式,其意义仅限于表示事物的方向和长度。到了本阶段的后期,棒状出现了粗细、长短的变化,能塑造出具备所要制作的物体的基本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连接,但只是形体的机械相加,整体感不强。有时会添加一些辅助物,使形象更加逼真。此时的幼儿由于手的动作发展不够成熟,还不能很好地表现物体的细节。
  5-6岁:这一时期的幼儿表现的欲望很旺盛,他们喜欢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进行制作,以表达自己的意愿。在泥塑活动中,幼儿能搓出各种弯曲的盘旋的棒状物,并用棒状物以一定的角度倾斜相交成三度式样 他们还能塑造出立方体和圆柱体,并会用棒状物组合的方式组合一些复杂的物体。在连接方法上,能用较为流畅的方法连接,使制作的物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此时幼儿已会借助于辅助工具来表现物体的细节特征。在剪纸活动中,这一阶段的幼儿不仅能连续剪直线,而且能双手配合着剪曲线。由于能顺利地剪直线和曲线,此时基本上能剪出自己所希望的形状,如窗花等。在利用纸盒进行的立体造型中,幼儿不仅能通过剪、挖、接合、粘贴等技巧进行构造,还能对作品进行细节的装饰,如给作品着色等,力求更完美地表现。  
  美术欣赏活动
  (1) 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先于对作品形式的感知。
   这一阶段的幼儿还没有完全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态度,而只是一种求实的态度。当一件美术作品呈现在面前时,他们首先感知到的是作品的内容,很少有意识注意到作品的形式审美特征。且这种对作品的感知理解仅仅是浅表层次上的,还不能深入地感知作品内容所蕴含的深刻主题以及所反映的精神内涵。
  (2) 在教育的干预下,幼儿能感知美术作品某些形式的审美特征。
  此阶段的幼儿对作品的造型、设色、构图及作品的情感表现与风格的感知与理解已有所表现。在线条与形状的感知方面,此时的幼儿总是喜欢把它与具体的形象联系起来谈论 对色彩的认识,此时的幼儿首先发展的是辨认颜色、正确配对,逐渐向指认和命名发展 在空间构图感知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已经具备了感知美术作品的空间深度的能力,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能力在发展。
  在作品的风格感知方面,有研究表明,幼儿表现出对作品风格感知的困难,易受作品内容的控制。通过训练,6岁幼儿慢慢能够感知作品风格。
  (3) 幼儿更喜欢感知描绘熟悉的物体和令人愉快的现实意义的美术作品及色彩明快的作品。作品的内容是否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现实世界,作品的色彩是否丰富、鲜艳,是他们判断作品好坏的两个最主要的标准。
  【语言领域】
  1. 三四岁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
  在语音方面幼儿发音器官尚未发展成熟,声带较短,较薄,听觉的分析能力较差,语音的准确程度还不够完善。从词汇上,幼儿能运用并理解常用的词,同时掌握和运用表示周围常见物体和各种活动的名词和动词。这是由这个年龄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所决定的。在形容词上能掌握一些易于理解的、能直接感知的、说明物体具体特点的词。从句子上:幼儿这时是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的发展。幼儿开始产生词序策略,从句子结构中理解词义。4岁左右词序策略表现最为强烈,儿童在4岁前形成了一种规范的句子词序模式,即名—动—名的句子结构模式,幼儿套用这一词序理解句子意义。有时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请求和愿望,能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感兴趣的事。
  2. 四五岁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
  语音方面:幼儿语音器官已发育成熟,正确发出全部音节的生理条件已经具备,特别是语音意识的发展,已经能意识到自己和别人语音中的问题。因此,少数幼儿对个别容易混淆的音发不准时,应该及时进行矫正。重点培养幼儿清楚地吐词,能够调整声音的强弱,富有表现力的抑扬顿挫,善于支配自己的呼吸等。从词汇上:幼儿掌握的词汇量大幅度地增加,质量上也有明显的提高。幼儿在掌握对物体的整体认识和名称的基础上,转入对事物各部分的认识,同时掌握各部分的名称。在动词方面,除能正确运用说明日常活动的各种动词外,还要能掌握一些意义相近的动词。在形容词方面,幼儿能用多种多样的形容词来描述事物。从句子理解上看:词序的影响逐渐降低,按句法信息进行反应的能力不断提高,5岁的儿童已基本上能对大部分简单句按句法进行正确理解,还能用完整的句子较连贯地讲述自己经历的事,图片上的内容,会有表情地朗诵儿歌和复述故事,能大胆、清楚的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意见等。概括起来就是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开始接受任务,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3. 五六岁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
  从语言方面,口语有它本身的特点,有短句,自然句多,省略句多,声调富有弹性。发展幼儿语言要和认识相结合,幼儿词汇的丰富,概念的形成,只有掌握大量的语言才能精确,才能得到巩固。幼儿语言发展的水平要以语音为基础,丰富词汇,但幼儿掌握的词汇常常落后于思维的发展,随着消极词汇过渡到积极词汇状态并非一次就能达到,需要多反复,才能达到词汇的效果。幼儿期是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为辅,见到色彩鲜艳、形象生动、会发出声音的东西特别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因此,我们要正确引导和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幼儿在记忆上有意识有明显的发展,能引起幼儿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容易留下深刻的记忆、幼儿的思维来自于实物和直观的形象,往往从事物的表面形象来认识事物,幼儿的思维要通过成人的启发诱导,在具体活动中才能逐步发展,幼儿在情感上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易激动,易变化,易外露,常受外界环境和周围人的情绪所支配,在正确的教育下,能够逐步养成自我控制的能力及良好的品德和性格。
  说学情示例:
  【例1】语言《月亮》
    中班幼儿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能通过手、口、动作、表情进行表现、表达与创造。诗歌教学中,应将重点放在幼儿理解方面,不要让幼儿机械记忆、背诵诗歌内容,减轻幼儿在学习时的记忆负担,以便他们将注意更多地投向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思考,只有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因此我设计了月亮找家的游戏,激发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及时予以幼儿适当的支持和帮助,使幼儿充分理解活动的内涵。
  【例2】科学《泥鳅》
  大班幼儿更加好奇好问,对大自然发生浓厚的兴趣,喜欢问“是什么”,“为什么”。 他们总是在对周围世界不知疲倦地探索着。正是这种好奇心与探究欲驱动着孩子们的去认识。中班孩子喜欢探究新的事物,也容易对新的事物产生的恐惧心理,往往来源于对事物的不正确认识。由于缺乏知识或经验不足。所以需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恰当、巧妙地引导幼儿了解事物。
  说学情模板:
  小班的幼儿处在具体行动思维阶段,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来进行。这一阶段幼儿的认识特点是先做再想,而不能想好了再做。认识活动主要是无意性的,喜欢色彩鲜艳、活动化的对象。小班的幼儿情绪很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要保证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活动。我设计的___________活动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游戏和动手操作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中班的幼儿活泼好动,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必须借助物体的具体形象。这一阶段的幼儿好模仿,好奇心、求知欲强,喜欢与同伴交往。我设计的_______活动给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有利于积累和丰富幼儿的表象,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
  大班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但是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也开始萌芽。这一阶段的幼儿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好学好问,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同时,也能够通过同伴间的合作完成更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享受成功的满足。幼儿在中班(或之前)已经学过_______,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本节课采用了游戏化教学的形式,使幼儿通过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获得完整的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从幼儿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出发”是瑞吉欧教育理念之一,所以在开展活动之前要先了解幼儿的特点。中班幼儿处在学前教育承上启下的的阶段,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更加好奇好问,对大自然发生浓厚的兴趣,喜欢问“为什么”,“是什么”。 他们总是在对周围世界不知疲倦地探索着。正是这种好奇心与探究欲驱动着孩子们的去认识。同时,中班孩子喜欢探究新的事物,也容易对新的事物产生的恐惧心理,往往来源于对事物的不正确认识。由于缺乏知识或经验不足。所以需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恰当、巧妙地引导幼儿了解事物。开展活动要以他们的日常生活为基础,贴近幼儿自身的经验进行自然而然的引发,层层深入开展活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细致地观察、倾听幼儿的言行,及时捕捉他们的兴趣点。我们鼓励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从不同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来发现问题。
   三、活动方法
  (一)内容
  1.为完成本本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所采用的活动方法及理论依据——是什么,为什么
  2.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讲清重点、突破难点和抓住关键——怎么做
  3.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以及采用什么方法、怎样创造条件使幼儿能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二)通用版活动方法
  1、游戏法
  游戏法是指教师采用游戏或以游戏的口吻进行教育教学方法,它体现学前儿童教学活动的显著特征,是学前教育机构教学活动的主要方法。
  运用游戏法时应注意:
  (1)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化教学模式,常用于集体教学中的游戏有语教学中的听说游戏,艺术教学中的音乐游戏,健康领域的体育游戏,科学活动中的认知小游戏等,其目的在于以游戏的方式让儿童积极参与,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这种形式可以组织全体儿童进行,也可以以小组或个别儿童的活动。
  (2)教学活动中采用游戏法是指游戏化的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游戏的场景,采用游戏口吻教学,以便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他与平时的游戏活动是有区别的,平时的游戏活动主要目的是儿童自主参与获得快乐,不特别强调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
  (3)在教学中,各年龄运用游戏化教学的比重应该有所不同,年龄较小,宜多采用游戏法,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语言和智力的发展,可以适当减少游戏法的比重,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2、直观法
  直观法师一种让幼儿直接感知认识对象的方法。演示、示范、运用范例属于直观法,直观法是符合学前儿童思维特点,符合直观性原则,是儿童教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演示是教师通过向儿童展示各种食物或直观教具,引导儿童按照一定的顺序注意物体的各个方面和各种特征,使他们获得对某一事物或现象较完整的感性材料。在科学活动,语言活动中较常使用演示法,如认识小动物,老师一般会先出示实物引导儿童观察,大班也可通过出示动物图卡引出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
  示范或范例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或儿童的动作、语言、声音,或已经过选择的图画、剪纸和典型事例,儿童提供模仿的对象,是儿童模仿学习必要的方法。如在艺术教学中,教师范唱、范画、舞蹈动作示范,在体育教学中体操动作示范,在语言教学中的教师或家长示范讲述故事、示范朗诵儿歌,通过示范,引导儿童模仿成人的声音,语调讲述。
  3、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儿童在教师或成人指导下,有目的的感知客观事物的过程和儿童自发的观察过程。观察法是儿童认识周围世界,取得直观经验的重要途径,是儿童教学活动的基本方法。
  运用观察法,要注意以下问题:
  (1)根据教学目标,专门组织的观察活动要做好观察前的准备活动,包括:确定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拟定观察计划,创设观察环境条件
  (2)组织学前儿童观察活动前,教师或成人要激发儿童观察兴趣,提出明确具体的观察要求,引导儿童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获取经验。
  (3)在儿童观察过程中,教师应多提启发性、开放性问题,以适当的手势引导孩子观察事物的主要特征、变化和细节。
  (4)在观察结束时,教师应组织进行总结性谈话,使孩子的经验和印象得到整理和巩固,并形成概念。
  (5)运用观察法,重点在于教会儿童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观察活动中,教师要让儿童学会认识事物的方法:不仅要学会有顺序观察个别物体或现象,处理好局部整体关系、由外到里、由近及远、由动到静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物体的对比观察。
  4、操作法
  操作法是指儿童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进行学习的方法。儿童的发展是通过自身的活动进行的。操作法符合儿童好动好玩的天性,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实践活动,也是儿童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在儿童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活动性原则,给孩子动手动脑机会,就应该多运用操作法,如科学领域的分类活动、排列活动等,艺术领域的形体训练、手工泥工等。
  运用操作法应注意:(1)要根据活动目标和而儿童年龄特点,提供适合每一个儿童认知水平和技能的操作材料;(2)要使儿童明确操作的目的,启发儿童操作的积极性;(3)要交给儿童操作的基本方法和步骤,鼓励他们敢于动手,大胆操作;(4)操作的方式要多种多样,避免让儿童机械、简单的重复。
  5、发现法
  发现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是指教师提供给儿童进行发现活动的材料,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过程、发现问题的方法。
  发现法容易引导儿童的兴趣和内部学习动机,有益于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学前儿童智力、创作力和独立能力的发展、还能丰富、扩大儿童的知识经验,且易于记忆、迁移和运用。
  运用发现法应注意:(1)要为儿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物质条件,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教给学生前儿童感知、探索、观察等发现学习的方法;(2)要在学前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运用发现法,要符合儿童认知水平,引导儿童去发现周围生活中能理解的、容易捕捉到的事物和现象;(3)要引导儿童将发现结果,通过思考,加工整理成明确的概念或经验,并用语言的形式描述自己的发现成果;(4)应以对儿童的发现多鼓励或赏识,鼓励儿童积极提问,大胆探索。
  6、口授法
  口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儿童传授知识经验的一种教学方法。口语是教师与学前儿童相互交流的主要媒介,教师经常用口语指导儿童的各类活动,为儿童提供信息、解释事物、向儿童提问、交流、评价等。儿童的教学活动中的口授法,主要包括讲解、讲述、提问、谈话、讨论等。
  运用口授法应注意:(1)讲解的语言要生动形象、清晰准确、浅显易懂、简明扼要、富有感情,孩子愿意听,听得懂。(2)讲解时尽量与演示、示范结合,或辅以适当的肢体语言,做到形神兼备,利于儿童理解。(3)提问时要考虑提问的艺术,提问应围绕主题,由浅入深,具体明确,富有启发性和逻辑性。多进行启发性、开放性提问,让孩子展开想象,运用已有经验大胆思考。(4)谈论的主题应在儿童的认知经验范围内,属于儿童感兴趣的内容,利于儿童丰富认知经验,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7、电教法
  电教法是指以电影、电视、幻灯、录像、录音、电脑及网络的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把声音、形象和色彩等综合使用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它具有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等特点。这种方法由于新颖生动、易于理解而备受儿童喜爱。运用电教法要服从教学和儿童的发展需要,不能只图热闹,还应该给儿童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运用电教手段必须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周密考虑使用的步骤和恰当的场合,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三)各科常用的活动方法有:
  【美术】:
  观察分析法:观察分析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的造型、结构、色彩、运动模式等审美特征,用脑思考,进行比较的一种方法。其目的在于帮助幼儿积累内在图式,深化表象,使幼儿获得鲜明、深刻、完整的视觉形象,激起表现的愿望。
  示范与范例法:示范指教师把美术活动过程中的难点、重点直接操作给幼儿看,利于幼儿在直接摹仿的条件下,学习一些参加美术活动必需的关键的技术性的措施。
  游戏练习法:游戏练习法是指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在愉快、积极的状态下学习美术技能,把视觉形象改变为视觉——运动形象,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音乐】
  示范法:教师演唱和演奏音乐作品应正确运用各种表现手段的表情作用。示范时感情要真挚、表情恰当,面对全体幼儿。
  运用语言: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运用语言的方法包括:讲解、说明、提问、提示、谈话等。适当地运用语言能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音乐表演,但语言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只起到辅助作用,不可替代音乐。
  练习法:掌握音乐技能技巧离不开系统的练习。练习时,教师要注意要求明确,突出练习重点,积极提高幼儿练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应把练习活动的过程组织得生动、丰富,不单调乏味,注意循序渐进。
  【语言】
  示范模仿法:示范模仿法是指教师通过自身的规范化语言为幼儿提供语言学习的样板,让幼儿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自然地模仿学习。有时,也可由语言发展较好的幼儿来示范。
  视听讲结合法:这是以观察法结合幼儿语言学习的特殊性而提出的方法。“视”是指教师提供具体形象的讲述对象,如实物、录像、图片、图书、情景表演等,让幼儿充分地观察 “听’’是指教师用语言启发、引导、暗示、示范等,让幼儿充分地领会 “讲”是指幼儿自己讲述。这三方面要有机结合,缺一不可。“视、听”是为“讲”服务的,在“讲”的过程中,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这是幼儿学习讲述、发展幼儿连贯性语言的有效方法。
  游戏法:是指教师运用有规则的游戏,训练幼儿的正确发音和丰富幼儿词汇、学习句式的方法。众多的幼儿语言游戏,正是运用游戏法的具体体现。
  表演法:表演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学习表演文学作品,以提高口头语言表现力的一种方法。
  此外,还有提问法、练习法、评价法等。各种方法都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补充,综合运用,才能共同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科学】
  观察法: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技能,也是幼儿探索科学的基本方法。它可以保证幼儿在直接接触事物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直观、生动、具体地认识事物,提高幼儿感官的综合活动能力,培养运用感官探索周围环境的习惯,并为发展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形成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科学小实验:是指教师或幼儿按照预想的目的或设计,利用一些材料,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活动。幼儿科学小实验和研究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不同,仅仅是重复前人的实验,不要求有新的科学发现。实验内容和操作简单易行,幼儿在较短时间内就能看到结果。实验形式多采用游戏,幼儿可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进行科学探索。
  实践劳动法:是指与幼儿科学教育有关的劳动,主要有种植、饲养、科学小制作和协助成人的辅助劳动。
  测量法: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测量,是指通过观察或运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初级的测定,包括长度测量、重量测量、体积测量,即包括测量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粗细、轻重等内容。测量的类型,包括观察测量、非正式量具测量和量具测量。
  信息交流法:幼儿运用言语或非言语的形式表达自己在科学探索活动中的发现,交流自己所使用的方法、探索过程以及认识和情感体验。
  科学游戏法:是指运用自然物质(树叶、贝壳、沙、土等)和有关图片、玩具等,进行带有游戏性质的操作活动。游戏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可用于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
  【社会】
  讲解法:它是向幼儿说明一些简单的道理、规则及其意义,使幼儿明辨是非,懂得应该怎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方法。讲解法是社会教育活动中运用得非常普遍的方法,无论是幼儿对人际关系的了解,对社会环境的认知,还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和社会文化的吸取,都需要教师用生动浅显、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讲解、启发和引导。
  谈话法:就是教师与幼儿相互提问、对答的教育方法。谈话法的运用可以使教师借助恰当的问题,帮助幼儿分拣、提炼原有的社会知识经验,使之系统化、明确化。谈话法中幼儿的提问与回答是其真实思想活动的反映,有利于教师把握其思想实质。
  演示法:它是指教师将实物、教具直接展示给幼儿看,或者引导幼儿通过实际表演,思考或表现对社会知识的理解,使幼儿从中明白一些道理。社会教育活动中常用情景演示法,由教师展示一些社会情景,让幼儿对其中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明白社会规范。展示给幼儿的情景可以是图片中的情景,也可以是幼儿或幼儿与教师共同表演的情景。这种方法的运用,能增进幼儿对社会教育活动的兴趣,提高活动的效果。
  陶冶法:主要利用人际关系、行为环境、社会风气、情感气氛等来陶冶幼儿的性情,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公德、社会行为和亲社会情感。它包括环境陶冶法和艺术感染法。
  【健康】
  动作与行为练习法。指让幼儿对已学过的生活技能、健康行为等进行反复练习,加深理解,形成稳定的技能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讲解演示法。指教师边讲解边结合动作演示,或以实物、模型演示,具体而形象地向幼儿传授有关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需要说明的是,演示的手段应多样化,尤其是运用电教手段进行直观而动态的演示,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增强幼儿对健康知识的理解。
  情景表演法。现场或通过录像向幼儿展示生活情景,让幼儿观察和分析情景中所涉及的健康问题。由于情景表演的主题源于幼儿的现实生活,因而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较好地帮助幼儿认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同类问题和冲突,树立正确的健康态度和行为。
  讨论评议法。指在幼儿参与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让他们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最后得出结论,形成共识。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讨论、评议中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对健康的认识水平。
  感知体验法。指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来认识和判别事物的特性。这种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和在活动中探究的兴趣,加强他们对事物认识的印象。例如,在让幼儿认识各种食物,向幼儿介绍简单的营养知识时,让幼儿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亲自闻一闻、尝一尝,他们往往会十分乐意,且对认识的食物留下深刻的印象。
  【体育】
  讲解示范法。讲解是指教师用语言组织幼儿的活动,指导他们理解和掌握活动的名称及练习内容,领会动作的要领和做法的一种方法。示范是指教师以个体(教师或幼儿)的动作为范例,使幼儿看到所要练习和掌握的动作或技能的具体形象、结构和完成的先后顺序等。边示范、边讲解、边组织幼儿进行练习,是适合幼儿特点的有效方法之一。
  练习法。指通过讲解示范后,在幼儿初步建立与活动有关的表象或概念的基础上,让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身体练习,以实现身体锻炼活动目标的一种方法。它是体育活动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游戏法。是指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进行锻炼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将幼儿难以理解或枯燥的动作和身体素质等练习变成有趣的模仿活动或具体的游戏情节,提高他们练习的兴趣。
  此外,幼儿身体锻炼的方法还有比赛法、领做法、信号法等等。
  (四)活动方法示例
  【例1】语言《月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本活动采用了观察法、游戏法、直观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语言、游戏、操作探索等活动,让学生观察通过多种感官的调动,来理解诗歌内容,并能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仿编诗歌。
  例如:科学《泥鳅》活动方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观察讲解法、启发提问法、多媒体教学法来进行教学活动,摈弃了传统的说教形式,提出了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获取知识,获得经验。
  (五)说活动方法模板: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观察讲解法、启发提问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来进行教学活动,摈弃了传统的说教形式,提出了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获取知识,获得经验。
   四、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工作是在完成活动设计以后,开始转向具体实施的过渡环节。活动准备是本次活动用到的教具与学具,幼儿班活动中需要做充分的教学准备,根据各个活动具体内容做相应的说明,如:实物类,图卡类,笔类,玩具类,工具类等等。活动材料可以由教师准备,也可以是教师带领幼儿事先收集,还可以让幼儿从家中带来,教师再根据幼儿带来的材料有目的地加以补充。这样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还把材料的准备巧妙地变成一种活动的前奏和家园联系的途径。
  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指出:“教育是一种环境,是人类有组织、有计划地传递社会经验、发展技能的方式”。在幼儿园里必须为幼儿创设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为幼儿的活动配置充足的物质条件,随时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需要。
  【例1】语言《月亮》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只有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这一特点,利用挂图、图书引导幼儿观察,以获得有关于事物归属关系的经验,为理解诗歌内容,仿编诗歌做铺垫。
  【例2】科学《泥鳅》
  物质材料是幼儿探索操作的直接对象。所以我们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1、课前请家长帮助幼儿收集有关泥鳅的资料,带到班级与同伴分享。2、泥鳅每人一条3、课件《泥鳅生活习性》。4毛巾若个条  盆、塑料手套。这些准备一是可以丰富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便于幼儿更好的把握知识重点;二是能帮助幼儿认识泥鳅的特性,激发幼儿对大自然中“泥鳅”生活习性感兴趣,让幼儿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感受成功的快乐,以此突破活动的难点。
   五、活动过程
  (一)活动过程衔接语
  1.以上对于教材和幼儿的分析都是为我活动过程的设计做铺垫的,因此接下来我将说说我的活动过程。
  2.《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活动过程。
  3.《纲要》中指出,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的学习特点进行整合处理,以使幼儿通过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获得完整的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我设计的活动过程如下。
  (二)活动过程的基本环节活动过程
  a.开始部分
  b.基本部分
  c.结束部分
  (三)各领域活动过程的设计思路
  【科学】
  科学领域的活动过程一般如下:
  (1)教师根据课题内容及目标,从幼儿已有的经验或从提供给幼儿的探索材料或环境出发,提出问题或简短的指令,引起幼儿的好奇,激发幼儿参与探索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2)教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从多方面、使用多种方法去探索、感知、操作、发现和思考。
  (3)教师观察、了解幼儿探索活动的情况,包括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幼儿的操作方法、他们的发现及产生的问题;幼儿的自言自语,同伴间的轻声细语;幼儿的情绪表现等。
  (4)要求和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发现。
  (5)教师以简短的话言概括、小结幼儿的发现,并再一次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启发、鼓励幼儿在前次探索、发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以寻求答案或新的发现。
  (6)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探索情况。
  (7)教师鼓励、启发幼儿大胆描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方法,陈述自己的发现和问题,以及在活动中的感受。
  (8)教师和幼儿一起作出小结和评价,包括对本次活动的知识点的小结,对幼儿学习过程及表现的评价。
  最后,活动结束,教师可以将这次活动引向一日活动中的其他活动,也可延伸至其他领域的活动。
  下面我们再就这三个部分具体谈谈集体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1、活动导入环节的设计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将幼儿导入到活动中。具体方法如下:
  (1)通过幼儿直接操作材料导入活动
  这一方法适合于以操作、探索物质材料,获得科学发现为主的活动。教师可以直接让幼儿自由地探索这些材料,发现材料的特征,再进而引导他们深入地探索。如在“电动玩具”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先让幼儿自由地玩各种电动玩具,再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发现,然后教师再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
  (2)通过简短的指令导入活动
  在有的科学活动中,需要教师在操作前作简短的指令或提示。然后让幼儿自己操作。如“什么物体容易倒”的活动,教师首先提出了明确的问题,幼儿就可以进行有目的的尝试和探索。
  (3)利用幼儿已有的经验,通过提出问题导入活动
  有的活动是由教师和幼儿一起事先准备活动材料的,如教师可和幼儿一起回忆在外采集材料的过程以及各自获得的经验,从而自然地导入活动。有的可以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发幼儿对该内容的兴趣。
  (4)通过演示现象导入活动
  有的探索科学现象的活动,可以先由教师演示有趣的科学现象,特别是那些通过幼儿自己的操作不易发现其中奥妙的材料,教师的演示更为重要。如教师通过向幼儿演示一个奇妙的“变色魔术”,从而激起了幼儿亲自探索的愿望。一些科技小制作的活动,也可以从演示导入。教师先演示一个制作的成品,如小小的降落伞,幼儿观看了降落伞的降落以后,不仅会感到新奇、有趣,还会激起自己制作的愿望。
  (5)通过谜语、儿歌、故事导入活动
  利用谜语、儿歌、故事导入活动,可以把幼儿的兴趣都集中到将要学习和探索的事物中来。如有一个“小熊请客”的故事,讲的是小熊请客时由于不懂得各种动物朋友的食性,给小猴吃竹子,给小羊吃肉、给熊猫吃桃子……而闹出了笑话。教师可以先向幼儿介绍这个故事,再引入“动物吃什么”的活动。
  总之,导入活动的方法很多,没有固定的“格式”。其目的是引起幼儿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注意,激发幼儿对有关内容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内容灵活地加以选择。
  2、教师提问的设计
  在集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主要依靠提出问题来引导幼儿探索。一般来说,教师设计的问题应以开放性问题为主。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问题的答案应不是固定、唯一的。例如:
  (1)“请你试一试、玩一玩,等一会儿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你也来试试,看看会有什么发现?”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发幼儿客观、真实、自由地表达他们在操作过程中的发现,每个幼儿的回答都可以不一样。
  (2)“它是什么样的?”“它像什么?”“它们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这样的问题能够引起幼儿对探索对象的特征的描述,以及对不同对象特征的比较。每个幼儿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比较对象,并且可以展开创造性的联想,因而是完全开放的。
  (3)“还有什么……”“你还见过什么……”这样的问题意在扩展幼儿的经验,把活动的内容和幼儿口常生活中的已有经验联系起来,引发幼儿回忆并交流各自的经验。
  (4)“你有什么办法……”这样的问题意在激发幼儿的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幼儿可以想出各种方法,并且可以大胆地去尝试、验证。
  以上的问题都属于开放性问题,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它们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有些问题虽不属于开放性问题,但在特定的场合下也是必需的。例如:
  (1)“它是什么?”“它叫什么?”“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这样的问题属于封闭式问题。但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2)“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也属于集中性的问题。它的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发现、认识事物的共同特征。有利于发展幼儿的集中思维、概括思维能力。
  (3)“为什么……”教师在设计“为什么”的问题时,一定要慎重考虑幼儿是否有能力回答。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的问题,但不一定要幼儿正确地回答,而是激起他们的想象和猜测,如“天上的云为什么会动呢?”“糖在水里为什么会化掉呢?”等。对于中、大班幼儿,如果是事物之间的简单的、明显的、外在的联系,我们可以通过“为什么”的问题来引导幼儿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是有帮助的。对于幼儿可能会感到困难的问题,我们可以将直接设问改为反问或假设性问题。如“如果没有……,会怎样?”
  3、活动结束的设计
  集体教学活动通常有时间的限制。教师需要精心地设计活动的结束方式,引导幼儿产生新的探索。具体方式有:
  (1)和幼儿一起总结并评价这次活动。这是很多活动的结束方式。
  (2)提出要求或建议,让幼儿在活动结束以后继续探索,这样的结束可以使活动继续延伸。
  (3)制作活动可以以幼儿相互展示自己的制作成品结束。这样没有完成的幼儿也可以在轻松的气氛中继续完成自己的活动。
  (4)以艺术的方式(如绘画、唱歌、跳舞)结束,这样可以让幼儿充分地表现自己在活动的发现或感受。
  (5)迁移幼儿的学习经验,可由教师提出一个类似的问题情境,让幼儿用已有的经验去解决,以检验幼儿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介绍的集体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方法,仅仅是就一般的情况而言。教师在进行活动过程设计时,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进行灵活处理。如当幼儿都满足于探索和操作的过程而爱不释手时,教师如果硬要停下孩子手中的活动,来听教师的总结、评价,显然是不合适的。
  参考教案:
  除水垢(大班)[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水垢的危害及简单的除垢知识;  2、对化学小实验的操作兴趣,学习正确的操作方法;   3、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表达能力。[活动准备]  白醋、水垢清除剂、玻璃杯、药匙、有水垢的热水瓶和新热水瓶各一个、用醋、除垢剂分别除垢一半的热水瓶各一个。[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水垢,知道水垢对人们的危害  ⑴幼儿观察瓶内的水垢,认识水垢  教师手持有水垢的热水瓶和新热水瓶,请幼儿轮流观察两个瓶内的情况,说一说两瓶的不同,知道水瓶内附着的物体就是水垢。  ⑵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还在哪里、什么容器里见到过水垢?  ⑶教师小结,讲述水垢的危害  师:“这些粘在水壶和水瓶里的东西叫水垢,它是水中的杂质和矿物质,在水中被加热、烧开以后变成的。水壶、锅炉烧水多了或者热水瓶、饮水机用时间长了会结成一层水垢。水壶里有了水垢,水就不容易烧开,浪费燃料;水垢的碎块如果被我们喝进身体里,会损害健康容易生病;工厂里的大锅炉如果不除水垢,还会有爆炸的危险。  2、幼儿操作实验,观察除垢的过程  ⑴幼儿观察玻璃杯中的液体:无色、透明,闻一闻气味,知道杯中的液体是白醋。  教给幼儿闻液体的方法:一只手扶住杯子,另一只手在杯口轻轻煽动,再用鼻子闻煽动的空气。  ⑵幼儿观察盘中的水垢:黄色的、粉状或块状  ⑶让幼儿用药匙把水垢放入白醋,观察发生的变化。  ⑷幼儿讲述自己观察到的情况。  ⑸教师小结:白醋和水垢放在一起,水垢会产生气泡,渐渐变小,这种变化叫化学反应。  3、观察用醋、除垢剂分别除垢一半的热水瓶各一个,知道除了用醋,还可以用专门的除垢剂来除垢,而且效果更好。  4、请幼儿说说,还知道哪种除水垢的方法,哪一种最省力最好用。
  【语言】
  1、学习文学作品内容。这是文学教育活动首要的环节。教师要根据作品的难易程度、本班儿童的实际水平以及活动环境与材料利用的便利与否,而采取不同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2、理解体验作品经验。在学习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有必要进一步引导儿童去理解作品、体验作品,尤其是让儿童通过亲身感受去体验作品中所展示的人物的情感历程和心理世界。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紧紧围绕着作品内容引导儿童理解与思考。
   3、迁移作品经验。在帮助儿童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儿童迁移作品的经验。因为文学作品向儿童展示的是建立在儿童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间接经验。这种间接经验让儿童感到既熟悉又新奇有趣。但是,仅仅让儿童的学习停留在理解这些间接经验的基础上还是不够的,还不能充分地将这些间接经验与儿童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
  4、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教师可以进一步创设条件,让儿童扩展自己的想象,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想象。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仍然立足于原有已学的文学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在这一层次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儿童学习续编故事,也可以让儿童仿编诗歌,还可以让儿童围绕文学作品内容想像讲述。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培养:
   (1)指导儿童艺术地再现文学作品。再现文学作品的方式有多种:复述、朗诵、表演、用音乐或美术手段再现其思想内涵和情感氛围等。
  (2)指导儿童学习仿编文学作品。同再现相比,文学作品的仿编活动对儿童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提出了挑战。实际上,儿童仿编文学作品的过程也是一个再造或仿造的过程。儿童先感知理解作品中一句话或一段话的结构特点,然后凭借想象构思出新的内容,再借用原作品的结构,通过换一个词或换几个词,甚至换几个句子的方式完成仿编活动。通过文学作品仿编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儿童理解语言结构形式与语言内容的关系,即不同的思想内容可以通过同一种语言结构表达出来;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儿童大胆想象,创造性地进行词语的搭配组合,表达丰富多彩的思想内容。儿童也从自己仿编的作品里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提高自信心,在练习用词造句、练句成段等组织语言能力的提高之余,也大大增加了语言学习的兴趣。
  (3)指导儿童创编文学作品。在大量感知文学作品以及仿编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儿童进行文学创编活动。最初的文学创编活动往往需要图画及教师语言的帮助。教师可以请儿童根据故事开头所提供的线索,展开丰富的想像继续编构故事,从而编出一定的故事情节。在指导儿童创编文学作品时,教师既可以让儿童编出一句或一个段落,也可以视儿童的能力鼓励他们编出完整的文学作品。
  参考教案:
  故事《会动的房子》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理解作品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新词“呼呼呼”“哗哗哗”“哒哒哒”;学会用语言正确描述出声响。
  2、感受作品的诙谐美,体会大自然的美,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
  3、开动脑筋续编故事,培养幼儿大胆想象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学幻灯片《会动的房子》四幅。
  2、水彩笔、蜡笔、画纸人手一份。
  3、录有风声、海浪声、马蹄声的磁带。
  4、幼儿对乌龟尤其是龟背的认知准备。
  [活动过程]
  1、以谈话问答的形式导入课题
  导入语:小朋友们,你家的房子会动吗?你见过会动的房子吗?今天呀,老师要说一个会动的房子的故事,小朋友们想不想听呀?
  2、基本部分
  (1)播放伴奏音乐,教师生动有感情地讲述故事。
  故事第一遍讲完后,教师提出描述性问题,帮助幼儿掌握故事大意。
  提问:
  故事叫什么名字?
  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
  小松鼠把房子盖在了哪里?
  小松鼠的房子先后到了哪些地方?
  (2)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录音,第二遍讲述故事,要求幼儿体验并模仿故事中出现的声音。教师通过提出思考性问题,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主题。
  如:房子为什么会动?故事里的小松鼠是一只怎样的小松鼠?
  (3)围绕着故事开展相关的语言活动——幼儿表演或讲述故事,在假设性提问的引导下迁移作品经验,进行大胆的艺术想象和创造。教师可这样提问引导幼儿续编故事:“小朋友想一想,会动的房子还会到哪儿去呢?”“小朋友们造房子的话,会把房子造哪里呢?”“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让你的房子动起来呢?”等等,引导幼儿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大胆的续编或创编故事。
  3、小结:教师进行幼儿表现评议和知识总结。
  [活动延伸]
  1、可安排区域活动:科学区——观察乌龟
                            语言角——续编或创编故事《会动的房子》
                            手工区——制作《会动的房子》
                            绘画角——“我心中会动的房子”
  2、幼儿户外散步,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诗歌《伞》
   [活动目标]
      1、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2、尝试仿编诗歌,创造优美动听的语言效果。
  3、通过仿编诗歌体验创造的快乐,学会助人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挂图《伞》,图上有大杨树、荷叶、蘑菇,背景图上画出下雨的线条。
  2、贴绒教具小喜鹊、小青蛙、小蚂蚁等小动物若干。
  3、幼儿绘画,制作所用的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1、通过提问,从生活经验导入。
  (出示小伞)导入语:“小朋友,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呢?下雨的时候,你有自己的伞吗?下雨的时候,小动物们怎么办呢?想一想,它们会用什么当伞呢?”
  2、基本部分
  (1)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幼儿观察、思考。
  教师可提这样的问题:“图片上的天气怎样了?图片上都有什么?下雨了,我们让图片上的小动物到哪儿去躲雨呢?为什么?”引导幼儿将图片上的小喜鹊、小青蛙、小蚂蚁放到“伞”下面躲雨,并启发幼儿说出这样做的理由,即说出xx是xx的伞。
       (2)引出诗歌,并丰富诗句。
  教师提问:“大杨树长在什么地方?(公路旁)”“大荷叶长在哪里?(水塘里)”“大蘑菇长在什么地方?(山坡上)”幼儿讨论后师生共同连句组成完整诗歌:“公路边的大杨树,是小喜鹊的伞。水塘里的大荷叶,是小青蛙的伞。山坡上的大蘑菇,是小蚂蚁的伞。下雨了,大家都有一把伞。”
  (3)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情感,掌握诗句的结构。教师配上优美的音乐,生动而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引领幼儿想象诗歌温馨的意境,体会诗歌温馨的情感。教师可提问:“这首诗歌听起来感觉怎么样?我们应用什么样的声音,什么样的情感来朗读这首诗歌呢?”引导幼儿有感情地朗读。
  (4)启发幼儿给诗歌取一个合适的题目。
  (5)引导幼儿仿编诗歌。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想一想,公路旁的大杨树还可以当谁的伞?水塘里的大荷叶还可以当谁的伞?山坡上的大蘑菇还可以当谁的伞?”
  教师可出示准备好的动物贴绒教具,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想象、回忆,能有不同的表达,并让幼儿说出原因,如:“公路边的大杨树,是小花狗的伞。水塘里的大荷叶,是小鱼的伞。山坡上的大蘑菇,是小蜗牛的伞。下雨了,大家都有一把伞。”在仿编过程中,注意引导幼儿的表达。若幼儿能力允许,可让幼儿想一想什么可以当什么的伞,如花丛中的茉莉花是小蜜蜂的伞等。教师可将幼儿仿编的诗句串联成一首完整的新作品,并引导幼儿领会新作品的意境。
  (6)小结:评议幼儿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知识小结。
  【美术】
  活动过程大致分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中间部分)和结束部分。
  1、开始部分
  组织幼儿迅速、安静地坐到座位上去,集中注意力。可以采取听音乐的方法,教师弹琴,幼儿听着音乐渐渐地注意力集中到音乐上,曲子终了,孩子也安静地坐好了。或者,也可以以游戏的口吻向幼儿说“现在,我们小朋友像小花猫那样,轻轻地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坐好,老师听着谁走得又快又轻。”这样,一般幼儿都能快活地又轻又快地走到座位上端端正正地坐好。不要训斥孩子,要正面引导,否则,会损伤幼儿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直接影响接下来的活动效果。
  接下来是向幼儿布置任务,引起幼儿的活动兴趣,提出活动的注意事项,或者是对幼儿进行分组。这一步要做得明确、干脆,时间不要过长。然后教师根据活动的类型、内容以及幼儿知识技能的程度,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活动指导。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教师灵活处理。
  2、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也是中间部分,是幼儿的练习,此时教师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
  3、结束部分
  活动什么时间结束应根据活动的内容要求和幼儿的进展情况来定。一般来说结束工作包括这样几个环节:(1)教师察看幼儿的进展情况;(2)收作品,当大部分幼儿即将完成时,教师要提前提出下一步的要求,要求幼儿有秩序地等待教师检查作品,在教师检查通过后把自己的作品和使用过的工具收拾好,放到指定的地方;(3)评议作品,教师与幼儿一道谈对作品的看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处理好与幼儿的关系,既要让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又要把握住方向,谈出自己的有说服力的见解,不可搞一言堂或是由幼儿不着边际地说说了事。在评价时,除了幼儿作品的技能技巧评价以外,还要谈谈作品给人以什么样的审美感受;(4)展示和保存作品,幼儿的作品完成以后可以布置在专栏中供幼儿和家长观看,这对幼儿是一种鼓励。展示过的作品应当好好保存,可分类或分人保存,待学期末作为成果由幼儿带回家中;或选一些作为资料留存在幼儿园。
  美术活动的基本环节可以设计如下:
  1.创作感知
  2.激发创作欲望
  3.幼儿创作,教师指导
  4.评价和展示
  美术活动示例——《树叶拼贴》
  1.创作感知
       引导幼儿观察各种树叶的形状、颜色的异同,尽量利用多种感官,可以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然后请幼儿来说说他们手里的树叶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
  2.激发创作欲望
       启发幼儿思考每种树叶与什么东西相像,如:白果树叶像扇子,又像小人的裙子,枫叶像金鱼的尾巴,柳叶像一叶小舟,等等。也可以由质地进行联想,有的树叶光滑细腻,有的黯淡粗糙,可以利用这种特性做成不同的东西。鼓励幼儿大胆发言,培养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3.引导创作
       让幼儿摆弄、感受各种树叶,在摆弄的过程中发现、思考与确定个人的主题,进而拼摆在纸上。
       接着将拼摆好的图形粘贴好,再适当添加细节,使形象更生动逼真。如:画出蝴蝶的触须,小鸟的爪子等。还可以添画出周围的景物,如:画出水波、云朵。
  4.评价和展示
       请几个创造有新意的幼儿展示作品并讲讲自己的想法,其他幼儿进行评价。发展幼儿的评价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教案:
  想一想,拼得好(树叶拼贴画)
  [活动目的]
  1、比较各种树叶的细微不同,提高视知觉的分辨力;
  2、启发幼儿的绘画想象力,学习独立的构思;
  3、打破幼儿对事物的习惯认识,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
  [活动准备]
  1、教师与幼儿一起预先收集各种树叶。
  2、糨糊、剪刀、笔、纸。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各种树叶的形状、颜色的异同,尽量利用多种感官。
  2、启发幼儿思考每种树叶与什么东西相像,如:白果树叶像扇子,又像小人的裙子,枫叶像金鱼的尾巴,柳叶像一叶小舟,等等。也可以由质地进行联想,有的树叶光滑细腻,有的黯淡粗糙,可以利用这种特性做成不同的东西。讨论要充分,使幼儿产生想法。
  3、让幼儿摆弄、感受各种树叶,在摆弄的过程中发现、思考与确定个人的主题,进而拼摆在纸上。
  4、将拼摆好的图形粘贴好,再适当添加细节,使形象更生动逼真。如:画出蝴蝶的触须,小鸟的爪子等。还可以添画出周围的景物,如:画出水波、云朵。
  5、结束时,请几个创造有新意的幼儿展示作品并讲讲自己的想法,其他幼儿评价。
  【音乐】
  一、层层深入的程序模式
  这种模式的设计考虑的是:一开始就完整地欣赏作品,但不要求幼儿能够听出音乐中较细致的情趣,而是随着欣赏次数的不断增加及参与方法的不断改变,并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深入地体验音乐中更细致的内容。如:大班音乐欣赏《狮王进行曲》,便可以通过看图欣赏、随乐动作、音乐游戏、打击乐器演奏等活动,达到不断深入欣赏的目的。
  第一次欣赏:感知、理解音乐的情绪和ABA曲式结构。
  1、教师讲述小鸭子和鸭妈妈赶路和看花的故事。
  教师用故事引导幼儿初步听出音乐共有三段。第一、三段相同,情绪轻松、活泼,表示小鸭子跟随妈妈快快赶路的情景;第二段与第一、三段不同,比较舒展、优美,表示小鸭子看到许多美丽的花的情景。
  2、教师引导幼儿用动作来体验和表现音乐的情绪性质和曲式结构。
  A段:小鸭子跟着妈妈出去玩――随A段音乐做鸭子走路的动作。教师引导幼儿快快赶路,要跟着音乐的速度走。
  B段:鸭妈妈带小鸭子看花。教师引导幼儿每一句做一次开花的动作,并能在每个乐句结束前将动作停止在一个自由的表现“花”的造型上。
  再现A段:小鸭子看完花,和妈妈一起赶回家休息啦!
  第二次欣赏:进一步感知音乐中较细致的部分。
  (1)教师用增加故事细节的方法引导幼儿进一步感知音乐中比较细致的部分。
  A段:能听出A段音乐有三个乐句,第一、二句,小鸭子走路;第三句,小鸭子游泳过河。
  教师指示语:“小鸭子和妈妈要去很远的地方看花,他们先走路,后来又游泳过河,听听音乐的什么地方是小鸭子走路?什么地方是小鸭子游泳?边听边用动作来告诉大家。”
  B段:通过玩“给花儿照相”的游戏,感受B段乐句的起、至及过程。
  
  
  B段音乐共四个乐句。每一乐句的前两小节,用手指在空中划一个大圆,表示看到一朵大花,教师指示
  × ×│×-│                          × ×│
  语:“开 花 啦!”后两小节,摆出一种“花”的造型,教师指示语:“喀嚓!”(表示给美丽的“花”照相)。注意:幼儿在“喀嚓”处就要摆出“花”的造型,随后定格两小节共四拍。
  再现A段:同A段。
  第三次欣赏:合作性韵律活动。
  引子:能跟着老师在音乐的引子处做出鸭子睡觉、起床、伸伸懒腰、整理羽毛等动作。
  A段:在第一、二乐句的前半部分合拍地做鸭走路的动作,并在每一乐句的最后三拍做三次和朋友打招呼的动作,在第三乐句做鸭子游水过河的动作。
  B段:在每个单数乐句的前两小节做“开花”的动作,后两小节与朋友合作地表现“花”的造型动作,而在双数乐句做“花”在风中摇摆的样子。
  再现A段:同A段。在乐曲的尾音处,轻轻坐下,同时做出睡觉的样子。
  唱歌课导入方法
  学前儿童歌唱活动的导入程序,实际上是指在集体音乐教育情境中使儿童第一次接触一首新歌曲的活动环节,也可以说是歌唱教学系列活动中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歌唱活动的导入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教师灵活运用、精心设计。以下介绍的新歌导入模式如果应用得合理,就不但能够减轻教师教授与儿童学习的负担,提高有限教学时间段内的教学效益,而且还能够使平淡枯燥的新歌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和富有情趣。
  (一)动作导入的模式
  该模式的适应范围主要是这样一类的歌曲:词曲简单多重复,歌词内容比较富于动作性或较易用动作来理解的歌曲。
  用动作表达音乐是小年龄孩子最舒适的学习手段。歌唱活动中,动作导入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突出情趣;突出词义;突出结构。
  1、突出情趣的动作导入模式
  具体做法是:教师创设一种有趣并富有假想的情景,并直接展示一种或一套简单有趣的动作或动作游戏,同时用充满愉快情绪的声音演唱或播放新歌,待儿童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自然地邀请儿童参与到歌唱的活动之中。如:
  《青蛙跳》
  (1)教师请儿童假想面前有一块草地,草地上有许多青蛙在跳。教师说:“我要用一根小树枝在草地上划个圈,让小青蛙到圈里来跳。”教师伸出一个手指边唱歌边划圈。一遍结束后,教师说:“我没有看到青蛙来跳。”
  (2)教师说:“那就用两根小树枝来划圈吧。”教师伸出两个手指边唱歌边划圈。一遍结束后,教师说:“青蛙还是没有来跳。”
  (3)教师说:“再加一根树枝吧,青蛙可能会到圈里来。”教师边唱歌边用两根手指和一条腿划圈。一遍结束后,教师说:“青蛙还是没有来。”
  (4)教师说:“看来还要加一根树枝。”教师边唱歌边用手、腿及头一起划圈。一遍结束后,教师说:“这下青蛙跳到圈里来了。”
  儿童在以上环节中既观看了教师游戏,同时也聆听了歌曲,积累了体验。教师虽然没有说:“跟我学,跟我唱”之类的话,但儿童与教师之间已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了默契交流。
  (5)在儿童反复倾听歌曲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儿童参与演唱的要求:“青蛙在圈里怎么不跳啊?可能你们唱的时候,它就会跳了。”
  至此,儿童进入了学唱歌曲的环节,而这一切是显得那样自然。实际上,儿童在经历了上述反复倾听的过程后,对歌曲已能大差不离地演唱了。
  2、突出词义的动作导入模式
  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并直接展示一种或一套简单有趣的动作或动作游戏,在儿童开始对教师提供的动作进行模仿或游戏的时候,教师同时开始演唱或者播放新歌为儿童的活动伴唱。如:
  《摸摸耳朵》
  (1)教师提问:老师今天的耳朵带来了吗?谁愿意上来摸一摸老师的耳朵?
  (2)教师继续提问:你们的耳朵带来了吗?摸一摸你们的耳朵。
  (可以想像,此时儿童一定会觉得十分有趣而开心地笑。)
  (3)教师:你们这么开心啊,开心那就拍拍手吧。随后教师便示范演唱,边唱边做动作。
  (4)儿童跟随教师边唱歌边做动作。
  (5)教师带领儿童进入部分创造的环节。启发儿童摸身体的其他部位,也可改变接触身体部位的方式,如敲身体的某个部位,弹身体的某个部位等。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便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歌曲。
  附歌曲:
  
  3、突出结构的动作导入模式
  具体做法是:教师依据歌曲的结构提出几种形象,邀请儿童用自己创造出来的动作或体态表现这几种形象,并组织儿童讨论,为每一形象选择一种合适的动作进行模仿练习,随后教师演唱或播放新歌,请儿童边倾听边依据音乐的性质将这几种动作与歌声一一匹配。
  突出结构的动作导入的重点是用动作和体态感受歌曲的结构,如段落、句子歌词内容的重复变化、前奏、尾奏与间奏等。如:
  《郊游》
  (1)教师邀请儿童创造两种身体动作,分别表现小朋友外出郊游愉快的样子和郊游途中看到的优美景色的样子。(前者应该是活泼欢快的,后者应该是优美舒展的)集体模仿练习。
  (2)教师演唱歌曲的旋律,第一、三部分应唱得活泼欢快,第二部分应唱得抒情优美,并同时邀请儿童边听边根据音乐的性质自选上述两种动作中合适的一种与歌曲旋律相匹配。
  (3)教师引导儿童发现:歌曲的第一、三部分的旋律是相同的并且是活泼欢快的,第二部分的旋律是不同的并且是抒情优美的。
  (4)教师根据儿童想象的动作组合成歌表演,并进行集体练习。
  附歌曲:
  
  (二)歌词创编导入的模式
  该模式的适应范围主要是一些词曲内容简单多重复、歌词语法结构单纯清晰、具有某些语言游戏性质的歌曲。
  具体做法是:教师直接提供某种情境,引导儿童用语言来表述这种情境,紧接着教师将儿童表述的语言组成歌词并唱出来。如:
  《我爱我的小动物》
  (1)教师提出情境:很多人都喜欢小动物。你喜欢什么小动物?它会发出什么叫声?(注意:有时,幼儿对教师所提的问题并不十分敏感。如:此处要求幼儿创编的是“会叫的小动物”,但仍会有幼儿说出诸如:“我喜欢‘大老虎’”之类的话,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即可将其改为:“我爱我的小老虎。”并再次强调:“这次我们唱的全是小动物。”待幼儿编唱了若干种“小动物”后,教师再提新要求:“这次我们要唱会叫的大动物。”如此,便自然地由“小动物”的类进入了“大动物”的类,这种分类活动也是一种科学的逻辑的思维教育。)
  (2)教师邀请部分儿童向大家宣布各自喜欢的小动物名称,并模仿该小动物的叫声。
  (3)教师将儿童提出的某一动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